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谣言面前,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2014年07月01日 11:16 来源:福建日报 参与互动(0)

  “北医三院医生李芊车上抢救产妇,与家属产生纠纷,被南京法院判定为非法行医并赔偿”,近日,一则消息在微信、微博平台上热传。正当网友纷纷为“李芊”鸣不平时,6月28日,北医三院在其官方微博上声明查无“李芊”此人,南京中级人民法院也辟谣称从未受理过相关诉讼。

  谣言从言之凿凿到漏洞百出,堪称一出反转剧。好在相关单位和部门第一时间站了出来,解疑释惑,封住了造谣的嘴。

  其实,稍加推敲,这则消息可信度不高。且不说法理逻辑混乱,单单“非法行医”的判决结果,就站不住脚。所谓非法行医,是指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擅自从事医疗活动的行为。而根据相关规定,医师注册后在院外对病人实施紧急医疗救护的,不属于超范围执业。况且救死扶伤是医生天职,本应鼓励。考虑到医疗行为自身的风险性,即便救助过程中出现意外,如无主观故意,医生也不应承担法律责任。

  既然如此,为何很多人对造谣帖子信以为真,无意中还充当了传播谣言的帮凶呢?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谣言产生和传播的背后是复杂的社会心理机制。对未知事物的恐慌,人心普遍的紧张和担心,对某些组织机构缺乏了解和信任,都可能削弱人们独立思考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谣言的滋生和蔓延提供温床。尤其在缺乏正确的引导时,谣言就会变成一个炸药桶,只消一丝火星,便能迅速引爆,越燃越烈。

  热心助人反被冤,多么熟悉的桥段,强化着一些人“好心没好报”的思维。暴力伤医事件时不时见诸报端,让人们对那些被打被侮辱的医生,抱有天然的同情。个别政府部门法治不彰、以权谋私,透支着公众的信任。谣言制造者正是抓住人们的这种心理,利用公众朴素的道德感和正义感,以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

  耐人寻味的是,转帖的人当中有不少是医生。他们感慨“以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俨然成了惊弓之鸟。近年来,医生这个本该受人尊重的职业者,却屡屡成为暴力事件的受害者。中国医师协会201 1年进行的一次医师执业状况调研显示,近半数医务人员对执业环境不满,缺乏安全感。这条谣言正是戳中了一些医生的心理痛点,合乎他们对医患关系的想象。

  有人说,谣言是对行为风险和道德困境的放大,是社会恐慌和焦虑的复制传染。如果谣言未被拆穿,还有多少医生在面对马路旁的急症病人时,选择挺身而出?如果所有人都在他人有难时瞻前顾后,一旦自己有难,又有谁敢伸出援手?

  谣言或因一两人而起,其后果却由整个社会承担。在及时辟谣的同时,相关部门还需严惩造谣者,让玩火者自焚,让观望者缩手,才能产生震慑力。谣言止于智者。网络世界泥沙俱下,我们应多一些科学和理性,少一些冲动和偏见,不跟风传谣,自觉遵守网络的自 由边界,才能让不实消息失去土壤。

  谣言藏身之所,往往是信任失守之地。为消弭谣言,建构社会信任是重要一环。诚然,诚信缺失、道德滑坡、医患矛盾等现象仍然存在,但必须承认那只是少数。英国诗人约翰·多恩曾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损失,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如果人与人之间都能以诚相待、互帮互助,如果政府部门能为建构社会信任提供更多保障,我们的社会将变成一个充满温暖与希望的文明家园。(郭雯)

【编辑:刘艳】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