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拒绝添加剂 代价高昂的逃离

2014年07月04日 11:24 来源:太原晚报 参与互动(0)

  不知从何时开始,每一次有关食品添加剂的报道,都会引来网民担忧。中青舆情监测室取样分析后发现,64.7%的网民认为添加剂是不健康的;32.1%的网民则对食品添加剂持中性态度;3.2%的网民认为添加剂必不可少。多名专家都表示,在中国,食品添加剂已经被妖魔化。(《中国青年报》7月2日)

  食品安全告急,不知不觉间,各式食品添加剂,竟已被广泛视作“有害物质”。无疑,在轮番丑闻之后,现代食品工业,正遭遇着空前的信任危机。即便是惯用的、成熟的行业技术,也难逃被忌惮和抵触的境遇。

  一直以来,添加剂的使用,几乎是食品产业的基石之一,可以说,添加剂开启了“再造食品”、“操控食品”的时代,意味着流水线生产、工业化操作、大物流投送。

  食品添加剂,从来都是道德中立的。而且,得益于一整套行业标准的存在,对添加剂的使用,一度被有效限制在必要、无害的程度。只不过,人心的崩塌加之监管失守,令“添加剂”被错用、滥用,直至不可收拾。然而纵如此,公众还是应该厘清罪魁祸首其谁,而不是急于将添加剂本身当做口诛笔伐的对象。须知,对于食品添加剂的质疑,本质上象征着,人们已对“通过技术成果改造生活”的科学理性产生动摇。

  某种程度上,人们执着地相信添加剂有害,并非基于知识层面的缺陷。这种彻底怀疑的姿态,乃是下意识的自我保护——“远离一切可能的伤害,自然会更安全!”果真如此吗?现实层面,对添加剂的忌惮,注定会导向两种潮流。一则是消费环节返璞归真,仅选择原生态或粗加工食材;再者,便是生产环节“在地化”,缩短食物供应链、减少环节风险。

  无论选择哪种方式逃避添加剂,都注定会面临便利度降低、食品支出增加的后果。以添加剂为标志,公众对现代食品工业的提防,已到空前堪忧的程度。此类情绪被商业力量敏锐捕捉、放大,则诞生了诸如身边农场、全程有机、产地直供等等新兴概念。只是,并非每一个人,都是食品产销新革命的受益群体。尽管多数人叫嚷着,逃离工业化食品的“坑害”。但出走之后怎么办?却仍是个问题。(然玉)

【编辑:刘艳】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