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别用道德“绑架”慈善

2014年07月04日 14:15 来源:河南日报 参与互动(0)

  □王铄晖

  21岁的大学生莫向松为筹集治疗白血病的巨额费用,和14名同学带着标志牌和玫瑰在成都市武侯区希望大厦外下跪,向希望集团董事长借款100万元治病,引起了社会关注和网上争议。(见7月3日《新京报》)

  看到这则新闻,不由想起了“史上最牛乞丐”夏海波,因风湿性关节炎休学,在外流浪乞讨。乞讨途中他坚持写博客,学英文,撰写了《乞丐日记》、《爱在人间》两本书,在好心人帮助下出版《乞丐日记》后,他结束乞讨生活,卖书为生。

  两起事件中的主人公都有类似“乞讨”的经历,不同的是莫向松的行为引起人们质疑,而夏海波则得到了大家的尊重与好评。从某种程度上说,“借款100万元”与“帮助出书”都属于对乞讨者的慈善行为,体现着社会的人文关怀,但前者多了些“道德负担”,后者则是出于人们自愿。

  在“跪求借款”事件中,莫向松的不幸遭遇当然值得同情,但是他寻求“慈善”的方式有待商榷。莫向松表示“此举只为获得救助,活下去”,听起来似乎无可厚非。可是,想获得帮助是否就有必要采取下跪这种“不太尊严”的方式?又何必在公众场合,吸引大家关注?也许在求助者看来,一边是“不差钱”的集团董事长,一边是急需钱救命的“患者”,人们情感的天平很容易倒向了后者,这种“方式”更容易达到获得救助的目的。至少,引起了社会关注,不会产生太坏的影响。

  但是,自愿是慈善的前提,再合理的诉求也需要通过合理的方式表达。高调公开的慈善策划,与道德捆绑的求助活动,也许在短时间能起到放大爱心、扩大关注的效果,成功于一时,但是伤害的却是慈善事业的基础。试想,那位董事长如果不借款,是否就贴上了“为富不仁”的标签?如果借了款,其他需要帮助的人群起效仿,是否会给公司正常运作秩序带来影响?不理性的“寻善”活动,终将阻碍行善的步伐。

  如今,慈善观念已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个人、企业都投入到了慈善事业之中,健康的慈善环境对慈善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愈加重要。现代慈善理念、行善积德的氛围、大批慈善家、慈善捐赠平台是慈善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元素,是慈善走上良性轨道的坚强支撑。这既需要慈善方的责任、热情,也需要受助者的真诚、冷静,还需要社会的宽容与理性。

  此外,还应该明确:慈善只是社会救助体系的一部分。既要促进慈善事业发展,更要完善医疗保障制度,让类似莫向松的弱势群体在遭受重大病故时,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这样才能避免“下跪救助”的尴尬和如此强烈的社会反应。

【编辑:王硕】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