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三伏天送棉被”,嘲笑背后是科学

2014年07月22日 16:42 来源:人民法院报 参与互动(0)

  7月20日,台风“威马逊”重创琼、粤、桂等地。对此,红十字总会调拨2000床棉被运往灾区。此番“三伏天送棉被”之举,在网上掀起不小波澜,各种非难此起彼伏。

  从常识上看,“三伏天送棉被”似乎是莫名其妙:赤膊还嫌热,何况乎棉被?但从灾区群众的实际需求和棉被的综合功能看,人们嘲笑的“三伏天送棉被”行为,其实大有科学因素在内,本是救灾的经验之举。

  人们只知道棉被可以御寒,却不知道暴风肆虐过后的灾区,受灾群众大多无家可归,对住在临时帐篷、简易板房中的群众来说,其实夜晚还是比较寒冷,棉被可以成为群众抵挡生硬木板的褥子。尤其是对老人和小孩,棉被还可以拿来御寒。在国外,救灾备用棉被也是常规必备物资。

  救灾是一门综合性科学,不能简单以常识判断。嘲笑“三伏天送棉被”的行为背后,是思维惯性导致的极端经验主义。这种思维完全不顾灾区群众多重实际需要,把物资的一种功用放大到全局,未加核实就在网上进行驳斥,看似正义凛然,实质反倒会遭致科学的嘲笑。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看起来不可能的事,最后其实都有其存在、发生的科学依据,中央电视台《是真的吗》这一栏目,就曾揭示了很多“可笑”掩盖下的科学问题。在司法实践中,类似“三伏天送棉被”嘲笑式的围观也不鲜见,如有些个案判决结果出来以后,公众凭借社会经验法则对案件进行揣摩、判定,质疑判决结果的合理性,形成司法个案围观现象,有时甚至大有舆论审判围攻司法审判之势,给司法带来压力。

  面对“三伏天送棉被”等看似可笑的现象,我们不能不加思考地一棍子打死,一哄而上地嘲笑,而应探求其真相,了解其之所以发生、存在的依据,全面、客观、理性地对待。

  这也给司法工作带来了启示:面对公众的疑问,我们应该用更多的依据去辨法析理、释疑解惑,让公众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吴仕春 许辉)

【编辑:朱峰】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