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双遗”杭州掘金运河 专家忧其难成第二“西湖”

2014年07月29日 16:0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杭州7月29日电 (见习记者 谢盼盼 实习生 吴洪)历经八年的努力终在一声欢呼中实现:浙江杭州运河申遗成功。运河继三年前西湖申遗成功之后再度告捷,杭州从此坐拥两张金名片。

  申遗的成功,又带来后申遗时代的思考,而由此引起的讨论也不曾停歇,运河申遗的成功,无疑是盘活了当地的“经济帐”,但有专家坦言,恐因运河旅游资源不多,经济效益难成第二西湖。

  八年艰辛始申遗 原汁原味运河助推旅游

  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这意味着中国大运河历时8年的申遗终于成功。

  中国大运河始建于公元前486年,地跨8个省、直辖市,是世界上里程最长、最古老且目前仍在使用的人工运河之一,而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是历史留存最多、文化底蕴最深厚、旅游价值最优质的区域,有“江南运河第一桥”拱宸桥,“天下第一粮仓”富义仓,“运河第一香”香积寺。

  贴上“世界遗产”的标签,意味运河也成为杭州的一个具有标志性的旅游景点,同时也是一个世界性的旅游品牌。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范柏乃认为,“这对于知名度提升和经济效益的拉动都有很大作用。”

  运河各方面的发展正在节节开花,对杭州旅游业的贡献也逐年增长。

  杭州市京杭运河(杭州段)综合保护委员会主任邵毅透露,目前运河形成拱宸桥西博物馆群落、特色历史街区、香积寺、运河天地等重要旅游节点,运河旅游人次逐渐上升,2013年全年达到了1251万人次。

  统计显示,运河水上游接待游客人数从2003年的6819人次增加到2009年的59093人次,旅游收入年均增幅约162.06%。

  穿梭在小河直街的古色长巷里,不经意就会遇到撑着一杆油纸伞的新娘在镜头前微笑。如今运河两岸的古桥、古街、古塔、古建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得到充分保留,展现运河原汁原味的历史风貌。

  对这一景象邵毅早已预料,他坦言,在对小河直街、拱墅桥西、大兜路等历史街区,以及富义仓等总面积达29万平方米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中,运河已经打了个好“前锋”。

  2001年,杭州市启动大运河(杭州段)综合保护工程之后提出三大目标:还河于民、运河申遗与打造世界级旅游产品。这三大目标成为之后十年里运河开发的“黄金法则”,使得运河在保护与开发上少走“弯路”。

  邵毅介绍道,“新时期,面对大运河(杭州段)运输功能的减弱,生态功能退化,文化功能衰弱,居住功能削弱等现象,杭州市委市政度实施运河综合保护工程。”

  到目前为止,构建生态长廊、改善环境,贯通了运河两岸23公里河道,兴建和整治桥梁18座,兴建整治道路40多条,兴建和提升绿地130多万平方米,实施了京杭运河(杭州段)水环境治理。

  自2006年起截至2013年底,投入运河综合保护项目的土地整理、企业搬迁、历史街区保护、城中村改造、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绿化景观提升、水质治理的资金达240亿元。

  运河成杭州提升国际形象牌 文化展现成难题

  8年申遗,梦圆多哈。如今运河古韵犹存的拱宸桥上,不时有观光的游客行至,其中不乏金发碧眼的外国游客,他们捧起相机留住这屹立千年光影。夏日炎炎,往来于运河的水上巴士也载起浪漫的使命,带着一船游客观赏着两岸的历史街区。

  一番景象尽显申遗后的热闹,在双遗的品牌上,杭州市旅游委员会主任李虹觉得杭州旅游欠滋味。

  在李虹印象中,杭州的历史上除元朝的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来过杭州外,杭州与外域的联系并不多,这直接导致了外域对杭州文化的解读不够。

  “杭州现在面临的一个问题是,不缺旅游资源,但是缺一个鲜明的国际形象。”李虹坦言,早先申遗的西湖,在向国际友人解读其“天人合一”的中华文化精神时,受到不少阻碍。

  “西湖是‘天人合一’的中华文化精神象征,讲究中国传统的意境美。但由于历史文化背景(包括宗教)和审美视角不同,杭州在向欧美人传递西湖的文化精神的时候,遇到过不少问题”,这是很让李虹感到苦恼的地方。

  与西湖不同,京杭大运河很直观,是人类的伟大工程,承载着过去和现在两亿多中国人的运输、灌溉和水利,流淌了近两千多年,这都是很直观的资源,李虹表示,京杭大运河对中国而言,是对整个国家形象的整合;对国外而言,是杭州更好更有效地进入国际视野的机会。甚至有人将京杭大运河对外界的重要影响和长城相提并论。

  然而,运河申遗成功可把运河推向世界的一个“契机”,但是要把运河深邃的历史文化诠释得让外国游客听得懂,又是另一个难题。

  “展现运河的历史文化的确是一个难点。”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所长、浙江省社科院旅游休闲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文峰表示,运河的文化底蕴还是很深的,但要如何将这些文化展现给游客面前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西湖毕竟已是一个擦得很亮的“老品牌”,仅列出新旧“西湖十景”,就足以说明旅游资源的“履历表”之丰。但是运河从隋朝修造到现在,航运功能相对减弱,遗存的古迹并不多,保护修缮也是近年才兴起,运河旅游资源显得“单薄”。

  因而,李虹提出,“就河论河的发展是有限的,要串珠成链”。

  李虹称,就京杭大运河本身而言,旅游品牌形象的打造才刚刚起步,对旅游品牌形象的认知度还不够高,区域间交流少,品牌创新不足。

  李虹也表示,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大运河最精华的组成部分,和西湖不同,西湖是杭州的专属,边界非常地清楚,但是京杭大运河是一个流域。如果要把一个流域的魅力充分展示出来,杭州一个城市单打独斗是不够的。

  6月24日,京杭大运河沿线的18个城市首次统一亮相“京杭大运河城市旅游推广联盟”成立大会,并发表了《京杭大运河城市旅游推广联盟杭州共识》。《共识》称,18个城市将共同推广京杭大运河的整体旅游品牌,推进城市之间旅游的交流与合作。

  运河保护模式难借鉴 经济效益难成第二个西湖

  “申遗有阶段,保护无止境”,大运河的申遗本意当然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利用和传承。

  在西湖迎来申遗成功三周年的日子时,西湖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中心主任杨小茹是这样认定西湖的保护,她表示,“不随意去改变,其实是最好的保护。文化遗产,就是要最真实、完整地体现与保持。”

  在运河保护上,有专家提出,运河难借鉴西湖保护的模式。

  浙江省社科院副研究员王平特别提出,在保护运河的时候特别要注意水体污染,现在五水共治已经好了很多。然而,因为运河是流动的,不能下游治理好了,上流又污染,要和其他几个省市政府协调保护。

  李文峰也建议,运河最主要是保护水资源,这不仅是杭州这一段的保护,更要和运河沿线的省市合作。

  一边是保护,一边是合理开发。申遗的成功,对于当地来说,无疑是盘活了“经济帐”。

  资料显示,在西湖2011年申遗成功后的首个“十一”假期,杭州旅游收入增加了两成。

  西湖得益于世界文化遗产的影响力,入遗后的第二个“十一”黄金周,旅游总收入87.65亿元人民币,并显示出了巨大的游客市场潜力。然而,面对西湖申遗成功后的“华丽转身”,运河申遗后能带来的经济效应,专家们表示担忧。

  相比较西湖,李文峰认为,“运河难成第二个西湖。”

  李文峰以法国塞纳河做比较,认为运河未像塞纳河旁边那些真实的古迹作为载体。“运河两岸现代化建设太多,可供参观的景观不多,旅游效益的提高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运河可开发程度不是很高,”李文峰认为,一是由于运河的水质不好,二是运河的可观赏度不高,此外运河水上巴士等交通工具的利用率也不高。

  尽管前路漫漫,对于运河未来旅游的开发,李虹仍信心满满,“我们将会和旅游的研发机构及媒体,利用大数据和新媒体,研发整合市场上可以落地的产品,深度挖掘世界科研成果,借助合适的平台,及时有效地亮相,送到潜在游客的视野中。”(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