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苏南最后一个蚕种场歇业 开建江南蚕桑博物馆(图)

2014年07月29日 16:4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苏南最后一个蚕种场歇业开建江南蚕桑博物馆(图)
无锡最大蚕种场西漳蚕种场现已停止生产制蚕。 孙权 摄
西漳蚕种场民国建筑厂房中的民国式木楼梯至今保存完好。 孙权 摄
西漳蚕种场旧址内现有的各单体建筑均具有典型的民国建筑风格。 孙权 摄

  中新网无锡7月29日电(记者 洪晓红 孙权)29日从无锡地铁西漳站区管委会获悉,地处此间的苏南地区最后一个仍在生产的蚕种场已于今年5月陆续停止生产制蚕,这座无锡最大的蚕种场曾见证了大运河沿线蚕丝产业的鼎盛与繁荣,西漳站区管委会正在即将开工建设的湿地公园文化展示区内保留西漳蚕种场两幢90年历史老厂房,把旧址建成江南蚕桑博物馆以展示吴地蚕桑文化。

  据了解,蚕桑产业在无锡地区源远流长。《无锡市丝绸工业志》记载,从泰伯奔吴教民栽桑养蚕算起,无锡地区养蚕缫丝已有3200多年历史,明清以来更兴盛于农村。上世纪20年代,无锡桑田数量达到18.24万亩之多,养蚕户数有14余万户、茧行达223家,储存干茧十余万担,无锡“丝码头”美誉远播四方。

  “西漳蚕种场原名‘三五馆’蚕种制造场,始建于1926年,作为江苏省内历史最悠久的蚕种场之一,西漳蚕种场见证了江浙一带蚕桑业从传统家庭养蚕、作坊养蚕走上工业化历程。”无锡地铁西漳站区管委会副主任童伟峰介绍,2008年,西漳蚕种场旧址被无锡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工业遗产,后来,这个蚕种场一直正常经营,直至今年5月陆续停产。

  记者29日在无锡惠山区西漳蚕种场看到,昔日繁忙的厂区在炎炎夏日里显得萧条寂静,进门的“无锡市西漳蚕种场”招牌被爬山虎遮住大半,透出一丝凄凉,偌大的厂区空无一人。站在拥有90年历史的蚕种场院子里,不远处看到的,是7月刚开通的无锡地铁一号线高架上飞奔的列车。

  “今年厂里已不生产、发放蚕种了,现在就我们几人在办公室留守,为一些老员工办理档案移交等工作,其他员工都在分流,辉煌都已是过去时了。”西漳蚕种场厂长谈建斌采访时有些感慨,上世纪90年代,当时无锡还有七八家蚕种场,西漳蚕种场鼎盛时期年产量可达到60万张,产品出口塔吉克斯坦、希腊等亚欧国家。但2005年后,发种量逐步递减,直至去年仅为8万张,数据反映出蚕桑行业在南方地区的整体萎缩没落。

  1994年毕业后就来到西漳蚕种场的阙拥军见证了无锡蚕桑业的最后时刻。在他看来,蚕桑行业效益下滑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结果。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无锡蚕桑业暴露出土地利用率低、成本高的弱点,与西北部地区相比缺乏竞争优势。

  “如今蚕种场虽然停了,但无锡作为丝码头的历史地位不会变,我们建设蚕桑博物馆,在展示吴地蚕桑文化的同时,为后人提供一份研究蚕种培育技术、蚕桑业发展史的实物依据。”童伟峰表示,西漳蚕种场的发展史不会消失,旧址修复后将成为地铁西漳站边的一处特色文化景观为社会公众服务。

  据悉,目前西漳蚕种场旧址内现有工业遗产保护建筑共7幢,各单体建筑均具有典型的民国建筑风格,且建筑中的民国式木楼梯至今保存完好,一砖一瓦都流露了所处时代的特殊印记。但随着岁月的洗礼,这些建筑的门窗大部分已缺失残损严重,建筑本体结构也已达到极限状态,亟待加固整修。(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