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物资短缺未引发激烈矛盾 受灾群众:尽量克服困难

2014年08月06日 16:27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8月5日,云南鲁甸地震震中龙头山镇,抢险队员在架设临时铁桥。本报记者 赵迪摄

  因为空中生命通道的开辟,云南鲁甸地震灾区银屏村村民刘美花得以死里逃生。

  地震发生时,刘美花和自己9个月大的孩子被埋在废墟中,75岁的公公和68岁的婆婆用了两个多小时徒手挖出了娘儿俩。但当时刘美花已疼得陷入昏迷,孩子也一直哭闹着喝不进奶粉。

  因为震后道路垮塌,刘美花的丈夫艾清林和家人只能抬着刘美花下山寻求帮助。而此时,参与救灾的战士们也正在清理龙头山镇到银屏村的塌方体。8月5日清晨,战士们找到艾清林一家人,经初步检查,决定联系直升机开辟最快的救治通道。

  12时30分许,成都军区十三集团军某陆航旅的直升机稳稳地落在距刘美花约200米的空地上,舱门打开,战士和志愿者在地面指挥员的指挥下俯身奔向机舱,十几个大包的物资从飞机上卸下,传递到指定的物资存放点。

  物资小组撤下后,医疗小组和另一组战士抬起刘美花的担架,抱着孩子冲向直升机,手里拿着奶粉罐和奶瓶的艾清林跟着登上机舱。

  舱门关上,整个过程用了8分钟。随即,直升飞机卷起尘土,飞越山间,在空中筑起生命通道。

  和空中通道相比,震中龙头山镇的地面通道并不顺畅。

  中国青年报记者了解到,截至8月5日18时,大型货车仍不能进入震中龙头山镇,这意味着大批量的救灾物资依旧只能在周边待命,靠志愿者、部队官兵肩挑背扛进入震中。目前,救灾物资难以满足需求。

  武警交通一总队参谋长苗承祥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进入震中龙头山镇的道路有两条,1号道路从鲁甸县城直接到震中,2号路是从巧家县进入震中,2号路在进入震中前与1号路交会。“1号路在接近龙头山镇的地方铺设钢桥,2号路还有4.8公里塌方体没打通。”苗承祥说。钢桥预计8月5日夜里能架通,而2号路的塌方可能要明晚才可以打通。

  据苗承祥分析,因为塌方量大和塌方点不断增加,打通通向震中的路非常困难。地震发生后,武警交通部队派出了三路队伍:第一路徒步开辟简易道路进入震中,开始第一阶段救援,之后随即转入抢通道路的战斗;第二路进入受灾较轻的火德红乡,全力打通该乡到受灾较重的李家山村的20多公里道路,沿途救出了20多名伤员,目前这条道路全线通车;第三路主攻巧家县到龙头山镇的道路。

  目前,抢通道路的武警部队已出动210名官兵,调用47台(套)抢险设备,累计打通35公里道路,清理1.4万立方米山体滑坡。

  除了地面通道受到一定阻碍外,震中灾区干净的饮用水尤为紧缺。

  陆军第14集团军工兵团是一支专业的地震搜救队伍,在过去两天的搜救任务中,每一次徒手刨出遇难者的过程都让战士们全身湿透,但每名战士每天只能分到两瓶矿泉水。

  一位驾驶越野车的武警战士告诉记者,一上午他已经6趟往返指挥部和筑桥点,运送方便面、矿泉水用于保障奋战在救援一线的官兵。即便如此,参与救援的战士也只能控制饮水,每顿饭满足基本需求。

  受灾群众干净的饮用水同样严重短缺,直到今天早晨,艾清林吃了地震发生后的第一顿饭,受伤的刘美花也没吃东西。饿的时候,他们用桶接满浑浊的山水,沉淀澄清后用壶烧开喝。

  中国青年报记者走访几个震中的热食供应点都发现,煮饭、泡面、洗碗的水都是浑浊的“黄水”,有的直接取自流经废墟的河里。

  但事实上,由于大批瓶装饮用水无法进入震中,目前干净饮用水短缺问题在震中人员的下一顿饭前无法解决。

  方便食品的供应同样不足,今天中午,龙头山镇小学旁的灾民安置点,记者看到每人限量领取一碗方便面。

  由于此次地震的震中烈度达到九度,山区的土坯墙房屋大都呈粉碎性毁损,许多家庭的粮食掩埋太深,为自给自救增加了困难。

  物资短缺并没有引发激烈的矛盾,多位受灾群众对记者表示,“可以理解,尽量克服困难”。(中国青年报)

【编辑:刘彦领】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