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保护中国生态安全:“游牧”应现代化理性回归

2014年08月13日 20:2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呼和浩特8月13日电 题:保护中国生态安全:“游牧”应现代化理性回归

  作者:常安

  刚刚结束“蒙古族游牧文化与生态文明国际研讨会”归来的内蒙古师范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教授包玉山,依旧沉浸在那次热烈的研讨会中,在这次会议中来自国内外30多名专家以及6名牧民都参与了讨论。

  当记者问及此行感言,包玉山感叹:“收获相当大。”他说,“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的生态安全有很大一部分是由蒙古族等草原牧民提供的。”

  包玉山进一步解释道,游牧生产方式具有生态安全价值。游牧民族是通过其游牧文化与大自然进行对话的,也就是通过其游牧文化与草原生态环境相互适应的。没有了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和工业文明是无法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因为,离开了牧人、牧畜、草原三者的内在联系,草原生态便不能存在,牧民不通过其牧畜适当利用草原时,草原就自行退化和沙化。草原的生态安全价值,远比其经济价值高得多。因此,形成于该区域的游牧文化的价值,远比移植到此地的农耕文化和工业文明的价值要高得多。从这个意义上讲,只要保持内蒙古草原的完整,中国最终的安全——生态安全才能有保障。

  来自美国格雷斯兰德大学的鲍伯·麦斯里教授也公开表示:“现在的人们满足于西方文明带来的富足和诸多便利,并且无节制地在向大自然索取,这就是不可持续发展的“火种”。游牧文化有益于保护生态、有益于保护环境。”

  谈及游牧生产方式的回归是否意味着倒退,包玉山接着说,当前,具有半游牧性质的“游牧生产方式”零星分布于内蒙古牧区的一些个别地方,并苟延残喘地存在于工业文明和农耕文明的夹缝之中。同时,游牧文化更多的是留在人们的诗歌、舞蹈等表现艺术中,经典的游牧生产生活已经离我们远去。我们主张保护和恢复游牧生产方式,不是简单地回到过去的传统游牧生产方式上去,而是具备完善的防灾设施、充足的饲草料储备、现代化的游牧生产工具等条件下的现代意义上的回归。

  据悉,来自美国美国格雷斯兰德大学、美国克莱蒙林肯大学、美国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美国过程研究中心、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大学、内蒙古社科院、北京生态文明工程研究院、云南省社科院、云南大学等单位的30多位专家学者共同讨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游牧文化作为人类适应环境的手段之一,在当今不可持续发展泛滥的时代,它更加符合生态文明精神,符合后现代发展精神;只要进行基于传统的现代化改造后,它完全可以成为草原区域后现代发展模式,即超越“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从人类永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包玉山坦言:游牧文化不仅具有生态价值,而且还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保护它的前提是先保护其生根发芽的土壤——游牧生产方式;游牧文化的消失,对于人类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损失,人类拥有多一种文化,就会拥有多一种适应手段、多一条出路。(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