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甘肃通渭:丘陵沟壑出书画艺人 黄土高原飘翰墨之香

2014年08月21日 10:0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甘肃定西8月21日电 (记者 殷春永 张玉玺 刘玉桃 冯志军)甘肃定西是中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通渭县又是定西所辖县区里经济排名落后的地方。这里是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灾害频繁。贫困,没有影响当地人对字画的狂热喜爱。当地人颇为自豪的一句话就是:家中无字画,不是通渭人。

  8月中旬,中国新闻社甘肃分社《丝路新力量》主题采访组抵达甘肃中部地区通渭县,感受到黄土高原的深山里翰墨飘香。这个丝路小县正在藉其优势发展书画产业。

  扛起犁头是庄稼把式,拿起笔杆是书画艺人

  今年41岁的张永宏,是通渭县平襄镇蒋川村农民。农闲之余,耳濡目染当地的“书画热情”,从小习作山水风景画,如今已是通渭小有名气的农民画家。

  8月19日晚,通渭县城广场,张永宏泼墨作画。来往的老人小孩常有驻足观赏,也见有人掏出二三百块钱,买走一幅。

  “现在,种地还是主要的。因为干旱,刚够解决温饱。所以,一边打工一边学画。种庄稼的时候就回来,闲的时候就画画打工。”张永宏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妻子负责装裱,最好的时候,月收入能上两三万元,“生活才是作画最大的灵感来源。”

  张永宏说,通渭县的每个村,都有很多农民书画家。他认为,这是源于当地浓厚的书画爱好氛围。

  通渭县曹坡村,18岁的魏宏博指着家中墙壁上挂着的一幅工笔画《闹春猴》,向到访的中新网记者品鉴:这幅画好在布局巧妙,六只猴子在枝头玩耍,其中一只猴子伸手去捉停在枝头的一只蝉,画面和谐、俏皮,脚下的枝桠刚刚发芽,绿叶显示勃勃生机,背后的云海衬托出整幅画的意境。重要的是,整幅画做工细致,猴毛是一笔一笔勾出来的,显得整洁有层次感,给人立体、逼真的感觉。

  18岁的魏宏博是大学一年级学生,父亲是书画爱好者,在父亲的熏陶下,虽然魏宏博并不喜欢书写字画,但是对字画的品鉴却有自己的看法。“从小,家里收藏了不少字画,常跟父亲欣赏、研究,现在看见字画都会感到很亲切。”

  曹坡村村主任杨东说,村子里热衷书画的人很多,家家户户都挂着字画。由于受书画氛围的熏陶,渐渐影响着孩子,“村里有四五个学生以美术特长考入大学。”

  12岁的小学生刘海,7岁开始描红习字。他的“偶像”是天津南开大学田蕴章老师,“我从网上看田老师的书法讲座,260集看了好几遍,学习如何用笔、解体、笔顺。”

  记者跟随刘海走进他家的农家小院,最豪华莫过于书房大厅,摆着一张长约两米多的大桌,墙上挂满了字,地上还晾着上午所写的作品。

  屋内的小桌上,堆放着奖状,还有奖杯。早在2012年,刘海就在全国中小学生书法大赛上先后获得苏州赛区、石家庄赛区的一二等奖,2013年获全国少儿书画“十佳之星”。

  县城大街小巷翰墨飘香

  通渭的书画爱好者与外界的交流,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他们用书信的方式与业内人士交流心得,互赠作品。后来,字画开始交易时,他们就用农家特产土豆交换业界大家的作品。

  通渭人喜欢写字画画,也有更多的人收藏字画。当地人爱字惜画的例子有许多,在当地农村,不识字者,家里中堂字画不可缺;小老板,家里墙壁全挂画,“收进来就不想卖了,就是因为喜欢。”在通渭,喜欢一幅字画,有些村民甚至把家里的牛卖了,都要收藏。

  除了熟人之间的馈赠,或是以物易物,字画的马路市场也随之兴起。虽然三五元人民币,就可以在那里买一幅字,但那满足了当地低收入者的需求。马路市场的交易中,一般多以家庭为伴看字画买字画,当地人也称其为“赶集”。

  书画成为商品之后,通渭县遍及城乡开办了一些画廊,登记在册的书画收藏经营机构已有400多家。

  据当地官方统计,通渭现有活跃的书画爱好者1万多人,其中,中美协会员5人、中书协会员35人,全县民间书画收藏品总量达到150万件。

  8月16日至18日,通渭县举行了第四届书画艺术节。来自全国40多位知名书画家来这里进行书画交流,举办中国书画名家精品特邀展和现场笔会。

  走进新近启用的悦心国际书画村展厅,赏画的当地居民络绎不绝。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的《晨妆》,中国美协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郭怡孮的《春光》等绘画作品77幅集中亮相;同时,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李铎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申万胜等书法家书法作品42幅,也在这里展示。

  “通渭人,不论男女老少都有很强的书画鉴赏力,且对书画的热情令人感动。”来自西安的书法家王怀受邀参展。他说,现场交易当日,经常有农民、电焊工、公务员等各行各业的本地人前来交流,甚至有人在他的摊前帮忙一整天。

  记者采访时,一位5岁的小男孩和他的爷爷前来赏字。小男孩站起来还不及桌子高,清脆的声音对着头发花白的王怀先生喊到:“爷爷给我写一幅字。”王怀欣喜不已,便写了一幅字赠予小男孩。他认为,这样的氛围和群众基础是“通渭现象”的精髓。

  书画在深山沟壑走向产业化

  “书画,通渭人爱得狂热,这是通渭县形象的象征。”中共通渭县委书记令续鹏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表示,以前,大家仅是觉得这种爱好“不是坏事,名声好!”直到2011年,当地官方才将书画确定为文化产业加以重视。

  令续鹏说,通渭是传统的农耕区,书画爱好的兴起源于这里的耕读文化影响,这是民众农闲之余最初的一种文化和精神追求。“写毛笔字、作画,这是通渭县农村平日里最为普遍的休闲娱乐方式,这与其他农村地区农闲时完全不同。”

  令续鹏认为,书画既是精神文明的产物,又能带动物质文明的发展。

  令续鹏说,在通渭农村,家家户户挂于中堂的字画有讲究:不仅是字画好,更重要的是作者要人品好。“书画的表述、寓意,都是格言、诗词,鼓励人上进”,由此,对人们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

  “艰苦的地方,需要勤劳勇敢的品质来克服诸多困难,通渭人的‘正能量’正源自于书画艺术。”令续鹏说,通渭县是“十年九旱”、“靠天吃饭”的典型贫困区,境内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灾害频繁,“经济尚未发展起来,书画艺术率先发展起来,这在全国而言都比较独特”。

  “从通渭的实际看,干旱等县情决定了不能引进化工企业,借助书画,走文化特色发展之路是通渭的选择。”令续鹏这样解释通渭县的相关决策。

  在令续鹏看来,字画等传统文化艺术的“复兴”所发挥的作用,不仅是“陶冶情操”,在对社会治安、经济等多个方面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大家闲暇之余最大的爱好,就是聚在一起探讨或切磋字画艺术,邻里矛盾少了、社会治安好了。”

  眼下,一个占地3000亩、总投资43.6亿元的书画产业发展平台已在通渭付诸实施,该项目包括书画艺术交流中心、悦心画廊、西部书画艺术培训学校等。同行的平台,还有正在建设的全国知名书画交易市场,其中仅悦心国际书画村的项目就投资3.6亿元,总建筑面积7.8万平方米,集书画交流、度假养生、住宿餐饮、温泉健身等于一体。

  通渭县为了提高当地书画创作整体水平,成立文联、书协、美协、书画院、美术馆,组建了文化产业协会和文化产业办公室、教育书画协会、硬笔书法协会,为民间书画创作搭建交流平台。此外,在学校开设书法课,开展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书法教学活动,还利用寒暑假举办30多期短期书法培训班,组织1000余名少年儿童参加培训。

  面对当地蒸蒸日上的书画产业发展势头,令续鹏也坦言,他产生了越来越强的“危机感”。他说,随着书画产业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壮大,以兴趣爱好为初衷形成的字画市场可能会演变为充满“铜臭味”的功利和拜金的“灾区”,这就需要官方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作用。

  “一个产业有利益和效益的时候,就会有人过度追求利益,这个产业就会充满‘铜臭味’。”令续鹏说,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有着本质的区别,必须从其中找到“平衡点”,官方引导过程中更要注重这种关系,发展和探索之间也要有一个“把握”。“这就像开车一样,必须根据路段随时调整方向盘”。(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