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援藏客家人改变林芝老农场 高原农场扭亏为盈

2014年08月21日 11:2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拉萨8月21日电 题:援藏客家人改变林芝老农场

  中新社记者 唐朝杨 白少波

  龙岩红茶、花生、地瓜干……客家人肖华鑫和郭德喜位于西藏林芝地区米林农场的办公室里满是福建味道。

  作为第七批福建援藏干部,二人将家乡特产从闽西带到“雪域”,也将东部发展经验带来,让高原农场扭亏为盈。

  夏秋之交,米林农场青稞泛黄,蔬菜大棚里西瓜已成熟,嘎玛商业街上商贩兜售着当地特产,养殖场工人正将无公害鸡蛋装箱。满地生机,整日忙碌,这是米林农场如今的模样。

  然而十多年前,米林农场情况却非如此。创办于上世纪60年代,这家老农场曾在计划经济时期辉煌一时,“那时西藏物资短缺,我们这里的水果是稀罕东西,想吃还得托关系才能买到。”米林农场场长助理郭德喜介绍。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变以及交通运输条件改善,内地瓜果蔬菜进入西藏消费市场,管理体制落后的农场遭遇危机。

  “管理落后,经营模式单一,果树老化;职工们只能另谋生路,去开出租车或者做一些小买卖。”肖华鑫如此描述农场当年亏损状态。

  那时,农场还实行“大锅饭”体制,职工收入与农场收益不挂钩,工作积极性低下,一没人看管就“开小差”,而且农场的果树都有20到30年的树龄。

  1998年,一场特大洪灾将农场6000多亩耕地冲毁,处于困境中的米林农场雪上加霜,一度负债1000多万元人民币。

  转变也是从那时开始。福建省1995年向米林农场选派援藏干部,改革自1998年开始实施。

  “‘大锅饭’体制被打破,农场实行果园和土地承包制;在优化农牧业的同时,发展二、三产业。”肖华鑫说,改革让农场职工观念转变,跑运输、发展种养业和从事其他副业的积极性高涨。

  农场还和民营企业家共同出资兴办酿酒公司,以青稞为主要原料生产白酒,又借助援藏资金修建了商业街。

  十多年后,米林农场发展成为西藏最大的水果种植基地、果苗繁殖基地及高原禽类养殖基地,并引进藏药加工企业,修建花卉果蔬营销中心和冷藏保鲜库。

  “我们还在壮大第三产业,修建了酒店,正在打造高原生态农业观光园。”郭德喜说。

  2013年,米林农场工农业总产值达4662.9万元,首次实现扭亏为盈。2014年春节,老职工们搬进了新建的职工住宅小区。

  现任场长肖华鑫和郭德喜的愿望是在2016年他们结束援藏前让米林农场固定资产总额和年营业收入翻一番。

  “客家人有一种吃苦耐劳、艰苦创业的精神,达成这个目标肯定没问题。”郭德喜信心满满地说。(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