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乡村教师33年资助500贫困生:一个都不能少(图)

2014年08月23日 03:12 来源:重庆晚报 参与互动(0)

  重庆版《一个都不能少》

  乡村教师33年资助贫困生500多人

  李云飞和孩子们在一起

  ■重庆晚报记者 唐楸 实习生 任忠 摄影报道

  “保险费30元、住宿费25元、资料费22.6元、生活费65.2+69.6+86.6+76.6+59.2元,寒假作业及考试卷6元……”33年来,将每一个学生每一笔花费都清楚记录在本子上,是万州区茨竹乡小学老师李云飞每天都要做的事。

  “一个都不能少”的信念坚持了33年,33年里,接受李云飞帮助或通过他得到帮助的贫困学生,不下500名。

  他把莽儿留了下来

  1981年,20岁的李云飞毕业于万县师范专科学校,原本能在县城找一份好工作,他却选择回乡里当老师。

  他来到茨竹乡前堰村的一所村小,开学第一天,一位老人家带来一个孩子,“娃儿没得名字,我们都喊他莽儿,我没钱,老师你可不可以收下他。”老人小声地说。

  李云飞说,莽儿的父母都已去世,孩子光着脚,脸上脏得看不清五官,眼神里满满都是上学的渴望。他把莽儿留了下来,一学期的学费是2.5元,以后每学期,李云飞都自掏腰包给他垫学费。此后,到学生家里走访,帮助贫困的孩子,成为他生活重要的部分。

  李云飞的善良打动了村里的姑娘钟桃,1984年两人结为夫妻,李云飞教书,钟桃就给孩子们做饭。那时李云飞一个月工资才33.5元,大部分都拿来资助贫困孩子上学了。

  借助网络寻求帮助

  一个人力量毕竟有限,资助的学生越来越多,李云飞感觉到有些力不从心,怎么才能让更多的贫困孩子走进学堂呢?

  “你可以试一下用网络,寻求好心人的帮助啊。”同事邓老师的提醒,李云飞觉得可行。2005年,他去镇上花3999元买来一台电脑,虽然那时他工资才每月1000元左右。当年下半年,名为《读书---我要读书!》的帖子出现在网络上,震撼了很多人。“当时学校800个孩子,一半以上需要资助。”同年,他买了一部傻瓜相机,此后拍了贫困生照片数万张发在网上。

  走访茨竹乡前堰村学生胡定英家时,李云飞流泪了。李云飞说,胡定英没有母亲,父亲没上过学,连人民币都不认识,家里还有年迈的奶奶,土墙屋里,唯一的家具是一张破旧的床。

  李云飞拿着相机,用镜头记录了他们一家的生活。将胡定英一家的情况在网上发布后,很快就有了回音。志愿者和资助者来到茨竹乡考察,帮助胡定英家买了床、抱来了被子。从此,一家三代人再也不用每晚挤在一张床上了。

  慢慢地,通过网络,他把山里贫困孩子的命运讲给更多的人听,通过好心人的帮助,他建立了“川渝大地,快乐助学”网站,关注的人越来越多。

  每笔花费分类记账

  截至目前,李云飞的爱心账户共收到爱心捐款40余万元,贫困学生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也有人慢慢开始质疑李云飞帮助贫困孩子的初衷,担心这些善款是否真的用到了孩子身上。

  于是,将每一笔花费记录下来就成了李云飞每天要做的事,“除了给娃娃缴学费、生活费、买衣服,我们还带娃娃去万州城里见了世面,钱怎么支出的,都要有凭有据。”因此,李云飞还进行分类做账,至今账本都已经有3个了。

  热心网友陈君前后资助的爱心款达20多万元,2011年,李云飞把3个账本当作礼物给陈君邮寄了过去。 “人家给的钱怎么花的,让人心里有个数。”李云飞说。

  “我也是好心人资助才能上学的。”李云飞告诉记者,小时候家里姊妹多,连饭都吃不起,哪里还能读书。是一位知青的妈妈给了他5毛钱作为学费。“全是5分一个的硬币,她家里也不富裕。”李云飞说,他能读完师范都是靠学校老师资助。

  因此李云飞说,师范毕业后有同学在其他地方教书,想帮助他走出小村,可他不愿意。他说,再辛苦,也要将这份爱心传递下去。

【编辑:吉翔】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