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原国宾馆理发师西安开店 曾与刘少奇拉家常(图)

2014年08月28日 14:26 来源:西安日报 参与互动(0)

  陈友宝正在给顾客理发 (记者 李学东 摄)

  在青年路西口青三社区旁,过往行人总能看到一块手写的牌子“原外交部国宾馆理发师服务部”。白底红字的招牌立马唤起了怀旧情结,掀开“上海理发”的门帘,79岁高龄的理发师陈友宝用微笑迎接着每位顾客的到来,墙上的黑白照片珍藏着陈友宝半个多世纪与理发相伴的时光,他也用自己精湛的手艺让每位顾客都享受着“国宾”级待遇。

  理发店并不大,8年前陈友宝租下了这里,店内的陈设都昭示着这里的主人一定经历过岁月的沉淀,“我从14岁学习理发,一辈子干的都是这一件事,虽然早就退休了,但是闲不住,还是想再干老本行。”

  14岁之前的陈友宝每天跟着父母在老家江苏扬州上学、种地,生活波澜不惊,他也曾以为自己会一辈子做着与父辈相同的工作,直到住在隔壁的堂兄从上海回来。“他穿着大衣,看起来特别风光。”而“风光”的堂兄就是一名理发师,像堂兄一样风光是陈友宝去学习理发的初衷,于是便收拾行囊与堂哥一起来到了上海学艺。

  学艺时期的艰苦令陈友宝记忆犹新,刚开始的一年师傅不让他下楼学习,只能在理发店楼上做些杂活。那时刚满15岁的陈友宝每天从睁眼就要忙碌做饭、洗衣、照顾孩子等零活,一年后陈友宝终于如愿以偿开始了自己的理发学习,谁知好景不长,解放战争的炮火落在了上海,陈友宝只好仓皇逃往安徽。

  1953年,陈友宝从安徽投靠在西安的朋友,来到西安后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东大街大上海理发店理发。两年后公私合营,陈友宝进入西安市第七理发合作社工作,也是在这里开启了与外交部的缘分。

  “建国十周年之前,外交部总务司要聘请一拨人为国庆做准备,在西安的理发店走了个遍,最后挑中了我。”精湛的理发技术、帅气高大的外形,使陈友宝从无数人中脱颖而出,成为陕西唯一一名选中的理发师,随外交部共同回京为中央领导人和外宾理发。

  来到钓鱼台的情景陈友宝依然历历在目,“金日成、赫鲁晓夫、胡志明这些声名显赫的领导人我都见过,理过发的就更多了,捷克总统、匈牙利大使等等。”国庆结束后,陈友宝被派往中国驻前苏联大使馆,在这里留下了他为刘少奇、周恩来理发的记忆。

  在理发时,为了缓解陈友宝的紧张情绪,刘少奇主动和他拉起了家常,得知陈友宝是扬州人后,刘少奇笑了笑说,“扬州人做理发师的很多。”陈友宝回应道因为家乡地少人多,所以不少父母都将孩子送到外地做学徒。

  墙上一张与周恩来的合影也是在大使馆拍摄的,陈友宝清楚地记得那是1961年10月周恩来总理参加苏共22大时所拍,“总理在大使馆心情很好,拍着手和我们一起唱《洪湖水浪打浪》,我也为总理理了发。”

  1963年陈友宝回到了西安,文革后便一直在桥梓口国营理发店工作。1985年,受到改革开放号召的他自立门户,便一直坚持到了今天。尽管已经上了年纪,但陈友宝依然保持着年轻时的风度,皮鞋擦得锃亮,腰带紧紧系好,这也是顾客认可老陈的原因。如今老陈的理发店最多时每天有十几个顾客,但他的价格仍然多年未变,“男宾剪发刮胡全套10元。”

  正说着一位熟客进入店内,刘文喜2004年就在老陈店里理发,陈友宝搬到这里后家住北二环的他每次都坐公交车来,“每个月至少来理一次发,他搬了好几个地方,有几次没告诉我,我硬是挨家打听又跟过来了。”刘文喜说现在像老陈这样每个步骤都一丝不苟的理发师太少,而且老陈还保持着老理发师的规矩,刮完胡子后还要为顾客按摩脸部。除了认可老陈的手艺,刘文喜更认可老陈的人品,他说性格开朗、心态阳光的陈友宝已经成为了自己的老友知己,他也将老陈推荐给了自己的家人朋友。

  对待每位顾客老陈都尽心尽力,就像当初为国家领导人理发一样仔细,“干了一辈子理发,我觉得我干得挺好。”陈友宝说自己的身体还不错,还能再干好几年。

  ■记者 张奂雅

【编辑:高辰】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