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公益批评为何几乎无往不胜?

2014年09月01日 16:23 来源:新民晚报 参与互动(0)

  郭美美倒掉之后,红会并没有迎来好日子,相反最近又遇到不少麻烦。似乎人们已经习惯拿红会开涮,只要有点风吹草动就拿来做文章。难怪有人在《中国红十字报》上发文章,说有人不断向红会泼脏水。批评红会到底是蓄意为之,还是时势使然,恐怕很难得出确切答案。不过,一个可以确定的事实是,近年来兴起的公益批评颇有影响力,不但官方慈善机构一再遭遇批评,一些民间公益组织也经常受到质疑。

  公益批评几乎无往不胜,原因何在?回顾郭美美事件,当时对红会的批评主要集中在善款去向、财务公开等方面,后来涉及红会改革的部分议题,以及救灾的技术缺陷,也一再成为批评对象。这些批评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种是从道义层面,它们主要从道德层面否定,所依据的往往是情绪而非事实;另一种则是从技术层面,主要批评慈善行为不专业,效果实现不够理想。前者的批评姿态以否定为主,依靠的是犀利的辞藻和具有煽动性的情绪动员,读者阅读这些批评能收获快感,却容易迷失方向,因为作者没有耐心探讨公益事业本身,其批评火力十足但缺乏营养。后者则表现出足够的建设诚意,他们提出具体的问题,遗憾的是,公益机构在回应的时候则往往显得有心无力。

  很多人对此感同身受,公益人似乎总是充满委屈。这首先可能与其特殊性有关。目前的公益事业仍不成熟,民间公益组织的发展也就是最近几年才有的事,在这样一个阶段,难免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一时难以解决。比如,公益机构的公信力主要靠主事者的信誉来维持,而非靠制度保障。另外,从批评者的角度看,他们往往是以旁观者的姿态介入,自然说话不腰疼,破坏从来都比建设来得容易,他们能轻易提出问题,并且通常将问题归因于公益人的人格缺陷,而不会考虑公益行为中的情境因素。这可能是多数批评普遍存在的问题,而公益领域表现得明显些而已。

  公益批评兴盛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中国社会的公益事业在发展过程中过于强调传播,普通民众对公益的理解局限于此,传播正能量成为他们参与公益行动的口号(事实上很多人的作为也仅限于传播)。而在公益界,“公益传播”成为一个异常显眼的字眼,新创意、新点子层出不穷,几乎每个公益人都有一套独特的营销策略,他们往往能敏锐地捕捉到突发新闻中的公益诉求,在爱心动员方面得心应手,甚至有时,公益组织之间相互竞争,鲜有公益组织在特定领域耐心付出,更多时候,它们是跟着社会热点跑,一种公益行动被冷落,随即更换山头。如此热衷抛头露面,不受批评才怪。(何小手)

【编辑:高辰】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