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医生坚守山村44年:要对得起“先生”这个称谓

2014年09月02日 13:30 来源:福建日报 参与互动(0)

  8月27日,驱车沿闽侯县115县道盘旋而上,再经过4.5公里长的乡村水泥路。路逶迤,山如削。记者此行的目的地是大湖乡仙山村,村医潘福惠在这里行医44年。

  听说记者要寻找潘福惠,村民们自愿带路,领着记者来到村卫生所。“先生,有人找你。”村民潘如锦说。在村里,村民们都很敬重潘福惠,不叫他“医生”,而是称他为“先生”。

  从赤脚医生到乡村医生,他坚守在偏僻山村,只因牵挂着乡亲们

  仙山村,是一个1000多人的小山村,常住人口只有300多人,大多数人出门谋生,留下的多是妇孺老幼。

  村里仅有一家卫生所,它其实就是潘福惠的家。面积约40平方米,诊察桌是一张破旧的木桌,桌面磨得很光滑。诊室内收拾得干干净净,药品摆放很整齐。

  卫生所只有潘福惠一名医生。1966年,他初三毕业,在当时村里算是读书人。历史上,村里还从未有过医生,村民头疼脑热,就得步行6公里,到最近的洋山村卫生院看病。因为看病不便,村民生病大多忍着,许多小病往往被拖成了大病。潘福惠很着急,他立志当村里第一个医生。

  上世纪60年代,全国各地开始培养农村赤脚医生,为农民看病。1969年,村里派潘福惠到洋山村卫生院学习。1970年,他学成归来,成为一名赤脚医生。潘福惠清楚记得,当时看病收费很低,一般只有一两分钱,虽然生产队以记工分代酬,但是家里上有老、下有小,生活还是很困难。因此,他只能半农半医,不看病时就得参加生产队劳动,多赚点工分,晚上还得挑灯自学医学知识。

  “在当时缺医少药的条件下,赤脚医生靠着两件宝:一根针、一把草,治疗靠银针,用药靠中草药,解决了村民就医问题。”潘福惠说,“虽然很辛苦,但只要一个电话,随时提上药箱就走。”

  到上世纪80年代末,赤脚医生转型成乡村医生时,40多岁的潘福惠经过县卫生局培训,也成为一名乡村医生。但是,农村的行医条件依然艰苦,许多头脑活络的乡村医生纷纷到城镇开起私人诊所,发家致富。与潘福惠一起培训的大湖乡赤脚医生有10多人,现在只剩他一人留在村里。

  一个人,一个药箱,一把手电筒。无论刮风下雨,还是夜半三更,潘福惠都得出诊看病。这一走就是44年。村里200多户村民,每家每户他都走过。到了夏日夜里,山里黑灯瞎火,山路上毒蛇很多,一名村民前两年曾被毒蛇咬伤送命。因此,潘福惠出诊时,无论天多热,他都要穿上雨鞋,打着手电筒,预防毒蛇伤人。

  1995年,潘福惠的儿子大学毕业,在福州一家社区医院当医生。后来,为了照顾孙子,潘福惠的妻子下山帮忙,家里只剩他和父母亲3人。前两年,他的父母亲相继离世,空荡荡的家只剩他一人,他成了一名“留守医生”。在福州生活的妻儿多次劝他下山,但是他还是毅然留在村里,他放心不下的是村里300多名村民。

  “说实话,谁不想一家人团聚,有哪个爷爷不想念自己的孙子。但是,这里的乡亲更需要我。”潘福惠说。

  44年如一日,他为群众提供及时、优惠的医疗服务,村民尊称他为“先生”

  今年67岁的村民潘福五清楚记得,去年6月,他被自家养的蜜蜂叮咬后,人事不省。邻居潘如锦发现后,赶紧叫来潘福惠。此时,潘福五已经出现过敏性休克,脸色发青,小便失禁。

  经过潘医生的紧急治疗,20分钟后,潘福五苏醒过来。“要是没有潘先生,我这老命早就没了。”在村里,潘福五逢人就夸潘医生。

  记者了解到,潘福五的两个孩子都在福州工作,家里就他一人。在仙山村,像潘福五这样的家庭非常普遍。空巢老人、留守妇女儿童多,小孩感冒发烧,老人突发意外,他们需要潘医生,看小病能够不出村,大病能够先行处置,赢得宝贵抢救时间。

  据村主任潘福汤介绍,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潘医生看病的价格就从未涨过。即使山路崎岖,最远的村距离卫生所3公里,但是他的出诊费只收三五元,3包药最多收10元,看病收费一般为七八元。“10多元能干什么?就是一顿拌面扁肉。现在许多物品都在涨价,但是,潘医生的看病收费从没有涨过。而且,农村困难家庭很多,许多时候潘医生要自掏腰包,这些年少说也垫了三四千元。”潘福汤说。

  采访当日,记者见到潘福惠时,他的裤脚边沾满了泥土,他刚从田里劳作回来。光靠看病,潘福惠的月收入不到千元。为了贴补家用,他一直保持着赤脚医生时代半农半医的习惯。看病之余,他种水稻、种蔬菜,去年水稻产量1000多公斤,2亩多菜地保证蔬菜自给自足,而且他还养了许多鸡鸭,解决了生活问题。

  “在农村,老师和年老有学问的人才能称作‘先生’,44年来,潘福惠给每家每户都看过病,这份情,大家忘不了,因为大家敬重潘医生,这么多年过去了,‘先生’这个称谓一直没有变。”潘福汤说。

  “大家给我‘先生’这个称谓,一辈子行医,我就要对得起这个称谓。”潘福惠说。(记者 赵锦飞 通讯员 洪见文)

【编辑:高辰】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