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少女失联恐惧症”暴露媒介素养缺失短板

2014年09月04日 09:25 来源:新华舆情 参与互动(0)

  8月份以来,“少女失联”的新闻频频见诸于网络,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公众对社会治安的信心。这波恐慌情绪起始于一名叫高渝的女孩因“搭错车”而与家人失去联系,最终证实被黑车司机杀害的案件。其后,又有一名济南少女被黑车司机囚禁虐待的消息曝光。自此,“少女”与“黑车”两个关联度不大的词汇紧密联合在了一起,随着多起“少女失联”案件的集中曝光,公众产生了“少女失联恐惧症”。

  有数据表明,“少女失联恐惧症”与新闻报道偏好关系密切。来自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的报告显示,在全球凶杀案受害者中,男性远多于女性,在中国这一数据占比分别为78.1%和21.9%,但女性失踪案从来都较为容易被新闻媒体拿来做文章。这种现象早已被社会学家发现,并命名为“失踪白种女人综合征”。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的祖克教授解释了这种新闻偏好产生的原因:“设想一个童贞、纯洁、金发的公主失踪了,在社会阶层、性诱惑和年龄上有太多的文章可作。”(数据来自于腾讯“今日话题”)

  这种新闻报道偏好往往容易造成“媒介真实”与“客观现实”的割裂。法国社会学家勒庞在《乌合之众》中认为,公众容易陷入“集体无意识”,对情绪的接受能力远大于对理性判断的认知能力。缺乏媒介素养的受众容易情绪化地接收媒介信息,把“媒介真实”与“客观现实”混为一谈,从而造成认知偏差。这就是“少女失联”频繁曝光的新闻原理被清晰解释后,恐慌情绪并无太大好转的原因。

  原本普通的社会治安案件,由于多种情绪的叠加,形成了如今的“少女失联恐惧症”。在这些情绪中,就包含了对事件本身的恐慌,和对社会组织保障其个体安全的诉求。恐惧促使公众急于摆脱“危险”,同时公众也意识到自身防御能力有限,于是把获得安全的希望寄托在社会组织上。期待通过“差评”唤起社会组织的责任意识,期待通过对其他社会问题的联系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源”,期待从“根子上”提高社会安全保障水平。

  传播学界认为,公民媒介素养的整体提高短时间内难以实现。这就要求社会管理者能够具备较高的媒介素养,对媒体中的各类信息具备快速反应的能力,并形成机制,来应对公众的情绪,以防“小微舆情热点化”,造成不良影响。

  社会管理者们需要具备怎样的媒介素养?

  首先,要能够从热点事件中找到该事件成为舆论焦点的原因,并读懂成因背后的社会情绪;其次,针对这些社会情绪,有的放矢地采取措施;最后,要懂得通过媒体报道,与公众产生“对话”,从而达到消解的不良情绪的目的。以此次“少女失联”的恐慌为例,它反映的是公众对公共安全的诉求,那么相关部门就应该根据诉求采取行动,包括加强对黑车的排查与治理、对传销网点的打击、对流动人口多治安环境差社区的排查,以及加强长途客运的治安管理等。并相应地增加此类消息的媒体投放,让公众感受到正在“受保护”,消除公众恐慌、不满情绪。(新华网网络舆情分析师 孟一 徐延吉)

【编辑:吴涛】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