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成都第2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原川大女生院上榜(2)

2014年09月11日 13:35 来源:成都日报 参与互动(0)

   成都市第二批历史建筑点击

  历史建筑

  欣庐

  ■历史“印记”:

  位于锦江区大慈寺片区内,建筑面积625平方米,建于民国时期,近代建筑风格的三合院,靠西糠市街为两层中式建筑 。曾于2008年完成修复,现保存完好。

  该建筑是大慈寺片区为数不多的保留了原有风貌的老宅院之一,吸收了中国古代建筑和民国时期建筑的精华。保护该建筑有利于保存城市记忆,增强大慈寺片区的文化凝聚力。 ■保护建议:

  对该建筑进行挂牌保护,根据其原有建筑风貌进行保护性修缮,修缮后可作为主题咖啡馆使用。

  历史建筑

  原四川大学

  女生院

  ■历史“印记”:

  位于武侯区望江路29号四川大学望江校区内,建筑面积1920平方米,建于20世纪40年代,是一座典型的川西风格的三合院群落。解放后用作校长办公室和中共四川大学党委办公室,是一批重要学者和教育家工作之地。现为四川大学后勤集团办公使用。

  原四川大学起源于1896年四川总督鹿传霖奉旨创办的四川中西学堂,历经百余年沧桑,成为中国西部最负盛誉的大学。原四川大学女生院在解放后作为四川大学的校长办公室和党委办公室,是整个校园的中心枢纽部门。原党办所在建筑已被拆掉,校办建筑保留至今。

  该建筑修建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解放后作过四川大学校长办公室,著名学者和教育家谢文炳、周太玄、彭迪先、温建平等均在此办公,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和人文气息,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遗存。

  该建筑是西南地区20世纪40年代大学校园建筑重要遗存,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

  ■保护建议:

  对该建筑进行挂牌保护,根据其原有建筑风貌进行保护性修缮,维修时应注意保护和恢复其历史风貌,拆除搭建部分、纠正不当维修与不当改建。建议修缮后将该处建设成为书院性质的文化艺术中心,展示四川大学文化形象,并可考虑增加陈列四川大学历任校长简介。

  历史建筑

  四川大学志德堂

  ■历史“印记”:

  位于武侯区人民南路三段17号四川大学华西校区内,建筑面积3430平方米,建成于1915年。该建筑为华西坝中西合璧风格,由英国著名建筑学家弗烈特·荣杜易( Fred Rowntree )设计 。初为原华西协合大学的加拿大学校( Canadian School ),后作为公共卫生学院教学及办公使用,现主要作为办公使用。

  新中国成立后,该建筑曾长期作为公共卫生学院教学办公场所,被誉为“中国公共卫生之父”的陈志潜先生,以及多位知名教授均在此教书育人,堪称中国近现代公共卫生学的摇篮,是百年名校文化底蕴的重要载体和基石。

  该建筑是四川大学华西校区中西合璧优秀建筑,是我国历史建筑瑰宝——原华西协合大学建筑群中的代表作,也是我市最为重要的文化建筑、教育建筑遗存之一。

  ■保护建议:

  对该建筑进行挂牌保护,根据该建筑原有建筑风貌进行保护性修缮,恢复原建筑所特有的壁炉和烟囱,以突出中西合璧风格及当时历史情境。修缮后继续作为行政管理楼使用,同时增设“CS( Canadian School )孩子”照片陈列室,保留建筑最初的记忆,也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记录和见证。

  历史建筑

  笔帖式街老宅院

  ■历史“印记”:

  位于大慈寺片区内笔帖式街,建筑面积1220平方米,建于民国时期,传统民居建筑风格,部分已被拆除,现仅存部分。曾于2008年完成修复,现处于空置状态。

  该建筑所在地系原笔帖式署衙门旧址。“笔帖式”是满语音译汉写,本义是写字人,汉语意译是“书记人”。清代规定凡是重要的文书都要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所以就在总督府之下专门设立了一种负责掌管满文与汉文翻译事务的官职,就叫笔帖式。笔帖式办公的地方叫笔帖式署,所在的街道也就叫笔帖式街。

  该建筑系笔帖式街仅存的老宅院,是大慈寺片区为数不多的保留了原有风貌的老宅院之一,笔帖式街是我市唯一一条以满语译音为街名的街道,也是清代成都历史的重要见证。保护该建筑有利于保存城市记忆,增强大慈寺片区的文化凝聚力。

  ■保护建议:

  对该建筑进行挂牌保护,根据其原有建筑风貌进行保护性修缮,修缮后可用作精品酒店。

  历史建筑

  崇德里民居

  ■历史“印记”:

  位于锦江区红石柱横街,建筑面积539平方米,始建于1925年,大部分建筑于本世纪初被拆除,留存部分于2012年落架重修,川西民居建筑风格。曾为著名作家、原成都市副市长李劼人于抗战时期在乐山开办的嘉乐纸厂设在成都的办事处所在地。现为茶室及餐厅。

  抗战时期,著名作家李劼人在乐山开办的四川第一家机制纸厂——嘉乐纸厂在成都崇德里设立了办事处,满足了抗战期间作为大后方的四川用纸的需要,为抗日战争时期的文化传播和宣传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1939年,抗战时期成都文化界最重要的组织“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成都分会”成立,云集了当时成都的进步文化人,李劼人担任理事长,协会的办公处与联络处也是设在此处。

  该建筑既保留和传承的老成都的历史记忆,又是著名作家李劼人的工作生活地和“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成都分会”所在地,具有非常丰富的历史人文内涵和重要的纪念意义。

  该建筑为我市主城区留存不多的川西民居院落,是成都传统文化和地方风貌特色的重要载体。

  ■保护建议:

  对该建筑进行挂牌保护,根据其原有川西民居建筑风格进行保护性修缮,修缮后仍用于经营高端餐饮服务业,并利用现有空间和立面,适当增加陈列和展示李劼人、嘉乐纸厂和“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成都分会”的内容。

  历史建筑

  华西协合大学

  中国文化研究所旧址

  ■历史“印记”:

  位于武侯区人民南路三段14号华西口腔医学院内,建筑面积404平方米,建于20世纪40年代初期,砖木结构,中西合璧风格,系四川大学所有的公共建筑。目前已由市建委牵头组织对该建筑进行保护修缮。

  该建筑曾是华西协合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的办公所在地。该研究所创办于1940年,与华西边疆研究学会齐名,为民国时期蜚声中外的学术重镇。该研究所由闻宥担任主任,云集了陈寅恪、吕叔湘、韩儒林、刘朝阳、刘咸、李方桂、董作宾等海内外知名的顶尖学术大家,为当时中外学界广泛注目。该研究所创办的学术刊物《华西协合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论丛》与《华西协合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集刊》在国际汉学界产生过深远影响,被认为是中国同类学刊中最杰出刊物。

  该建筑还曾作为华西协合大学宿舍楼使用,历史上先后有多位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过深远影响的学术大家在此居住,包括吕叔湘、闻宥、何文俊、杨佑之、江晴芬,以及海外学者李约瑟、傅吾康、石泰安、西门华等。

  该建筑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学术圣地华西协合大学的遗留建筑,是20世纪40年代中国文化精英聚集的场所,见证了华西协合大学悠久的办学历史和崇高的学术地位。作为我市目前寥寥无几的民国时期中国文化名人聚集地遗存,具有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十分重要的纪念意义,是成都近现代史上的一大亮点。

  该建筑是我市近现代史上文化建筑、教育建筑的重要代表,与其他华西坝老建筑一道见证了中西方文化在成都的和谐交融,体现了中西合璧的文化价值。

  ■保护建议:

  对该建筑进行挂牌保护,按照建筑原有外部风貌进行维护修缮,主体加固,内部适当进行翻新和改造,设立华西协合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旧址标识。修缮后作为华西协合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旧址纪念馆或陈列室,充分利用其开敞空间,将该建筑作为小型陈列室或博物馆面向社会公众开放,陈列华西协合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以及陈寅恪、吕叔湘、闻宥等文化名人的文史资料,以展示华西坝在我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使之成为我市又一处地标性的人文景观。(记者 李凌翌 图片由市房管局提供)

【编辑:杜雯雯】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