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便民电话不“便民”缘于问责制度缺失

2014年09月24日 08:49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0)

  “不知道”“不清楚”……明明拨打的是政府部门的便民电话,有时候得到的答复却是“不便”。昨天,中国市场学会服务质量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服务委)透露,针对全国31个省区市180多个市、区、县,共2700多个政府部门的便民电话进行的明察暗访结果显示,服务质量合格率仅为48.9%。(9月23日《京华时报》)

  政府便民电话过半不“便民”,其实不难理解,一方面许多政府网站也处于“休眠状态”,并没有真正成为解决老百姓问题的桥梁,自然,“便民电话”也就未必“便民”了;另一方面就是缺乏考核制度和问责制度。现在对于政府网站的问题,往往是由网友曝光,引起公众关注,然后有关部门出来解释,再弄出一个“临时工”来承担责任,接下来就杳无音信了。至于相关领导,根本就是毫发未损。至于“便民电话”,即便是明知道问题重重,恐怕也不会主动去解决。况且,其背后还有经费问题。要“便民”,就需要安排工作人员,这些工作人员往往不是编制内的,需要付出一定的工资,这些钱如果要由地方政府承担,恐怕他们就懒得去做了。

  如果没有问责制,如果没有惩罚制度,如果没有经费保障,“便民电话”的设立只不过是为了“应景”,当“应景”的功能削弱之后,必然会成为摆设。时间长了,老百姓的心也冷了。

  (王军荣)

【编辑:刘彦领】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