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民俗接待切忌丢了“村”味

2014年09月24日 08:51 来源: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密云县金叵罗村发展民俗接待,有些民俗户把有椽子有檩的老房扒了,翻建成钢筋混凝土的新房,一间一晚150元。村党支部书记却把老房子当宝贝,不拆,依老样加固,再巧妙配建现代化厨房、卫生间等设施,整院对外出租,平日一晚1680元,节假日1980元,预约不断。村支书用行动告诉村民,老宅子是民俗接待的“金饭碗”,砸不得。

  民俗接待想发展得好,就不能丢了农村的样儿。这些年,很多民俗户最开始用老房子搞接待,一旦挣着钱了,马上就拆旧房盖新房,原来的木格窗变成了铝合金,青砖墁地铺上了地板砖,大土炕换成了木板床,化纤床单顶替了老花布……更有些民俗户将房前屋后的菜地全都硬化成接待场所,端上桌的“农家饭”其实原材料全是农贸市场买的。如此一来,民俗接待的精华荡然无存。丢了文化内涵,就只能是涸泽而渔,自然没了生机和味道。

  不可否认,低端民俗户现在依然在赚钱,但靠的主要是吃苦耐劳、低价竞争。在人力成本上涨、大企业和城里人进村发展旅游成为潮流的大背景下,他们的生存将越来越艰难。观察现在城里人投资的乡村酒店,有的是把农民的老宅院租来,原样加固改造,再配以高端接待设施,有的是利用露营公园打出木屋牌,营造城市没有的乡野感觉。这样的模式下,他们既不必为走量忙得焦头烂额,又有很大的利润空间。而在发展较早的欧洲,则已形成一套相应的制度。比如意大利就规定:乡村旅游是在农业基础上开发其旅游功能,旅游业收入不得超过农业总收入的三分之一,否则将提高税收比例。这其实是政府出手在保护乡村应有的风貌。这些做法都值得琢磨。

  乡村旅游重在“村”味,这应是最大的卖点。可喜的是,北京从今年开始改变民俗户的评价标准,取消过去“市级”和“区(县)级”两分法,代之以评星法,从民居、庭院、餐厅、客房、服务特色等各方面按细化标准打分,总分越高星级越高。其中,“民俗特色浓”是重要加分项,如主体建筑有30年以上历史且具有一定文化价值,院子绿化面积超过50%,农家饭原材料半数以上自产或由本村供应等等。希望在这些标准引导下,京郊民俗户能回归民俗本色,做好乡村文化传承,真正端起“金饭碗”。

【编辑:王硕】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