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治理吃空饷需改革人事制度

2014年09月24日 10:05 来源:京华时报 参与互动(0)

  体制内的人事管理制度给了“吃空饷”以机会。在管理者和离岗者心照不宣、甚至利益共谋的情况下,“吃空饷”在某种意义上成了体制内的特殊福利。

  官员子女“吃空饷”的新闻曾在一段时间内密集见诸报端,引起公愤。但现在看来,这仅仅是冰山一角——据媒体报道,江西各地近日通报清理“吃空饷”人数,仅九江、吉安等五个市就清理了2700余人。此前,湖南也曾开展专项整治,处理“吃空饷”人员3900余人。

  数字触目惊心,“吃空饷”的招数也令人眼界大开。除了常见的“旷工饷”、“病假饷”,还有“多头饷”“违纪违法犯罪人员饷”“冒名饷”和“死人饷”等等。如此人事管理乱象,会漏掉多少公共财政资金,简直不敢料想。

  其实,整治“吃空饷”,中央并非没有相关的纪律和规定,只是散见于《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等文件,没有形成专门的论述和针对性。这造成了现在“吃空饷”治理的焦灼现状:集中整治时有据可依,常态管理时却形同无规定、无要求,对于想钻空子的单位和个人,不啻牛栏关猫。

  更重要的是,体制内的人事管理制度给了“吃空饷”以机会。现行人事管理制度沿袭了计划经济时代的传统,仍以编制管理为核心内容。通俗来说,编制就是老百姓俗称的“铁饭碗”,是一个人在机关中的“占位”。财政资金对工资、福利、待遇的配给,是跟着编制走的,无论人员是否在岗、人岗是否分离,焊在机关餐桌上的“铁饭碗”都能照例分饭吃。

  以编制为核心的管理,带来了一种“编制意识”。有编制的人会将它看做永久的身份、终身的待遇,这直接导致了体制内常见的“有编不干活、临时工在一线”的现象,而离岗“吃空饷”的情况,只不过是这种倾向的极致化。与之适应,单位管理者也没有整顿“吃空饷”的动力,反正多付的工资是从财政兜里掏,没干的活自然有编外职工担着。在管理者和离岗者心照不宣、甚至利益共谋的情况下,“吃空饷”在某种意义上成了体制内的特殊福利。

  江西此次整顿的“吃空饷”人员,到底多少是公务员、多少来自国企和事业单位?我们无从知晓。但经验看来,在公务员入职、晋升、岗位调动日渐严格化,且有《公务员法》规制的情况下,应是后两者的人数居多。这个结果也和事业单位、国企经常被曝出的管理乱象相匹配,反向上更彰显出了二者改革的紧迫性。

  在此视野下,整治“吃空饷”应有多梯次的方法。短期内应该学习江西、湖南,开展集中整顿,打开人事改革局面。中期是将这些治理经验反馈到政策层面,形成统一的针对空饷乱象的规制。有专家认为“吃空饷”涉嫌触犯贪污罪、诈骗罪,建议司法部门介入,这亦是法制化管理的路径。长期来看,还应该加快事业单位改革,让职工的奖励、考核、竞聘、解聘制度突破传统的编制管理,吹散那层雾霾般笼罩在机关上空的“编制意识”。

  本报特约评论员刘白

【编辑:王硕】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