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旅游观念的“黄牌”最难摘

2014年09月24日 15:29 来源:羊城晚报 参与互动(0)

  头顶地质公园之名,却无生态保护、科普推广的足够自觉,直至联合国黄牌警告,方才不惜重金亡羊补牢。幸运的是,后知后觉的张家界,留在了世界地质公园名单之内。似乎一切已然尘埃落定,又似乎还有很多事情悬而未决——地质公园于我们,确乎有着太多的理解偏差,亟待厘清。

  所谓地质公园,首先是基于地质科学层面的一种界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之所以会去评定世界地质公园,就是为了以名单式的标识体系,来确保各国的“保护与留存”行动,能更有参照性与针对性。然而,在此间的语境中,各地千方百计挤入名单,更多只是出于为景区镀金、实现旅游收入倍增的功利考量。这种认知的偏差,导致中国版的地质公园,注定会命途多舛。

  将各种地质公园,一概视作世俗意义上的“景点”,是一种普遍流行的误解。事实上,地质公园既是特殊地貌样本的现世载体,也是极具科研、科普价值的天然基地。这决定了对此类地区的旅游开发,应本着有限、必要且节制的原则,力求尽可能维持其原生态的地理面貌;而除了经济角度的计算之外,如何最大程度转化其科学秉性和科教功能,本应是更优先的考量。

  在张家界武陵源景区,“讲解员都讲神话,不懂地质知识”,此一细节最直观暴露了某些地质公园的名实不符。现实中国内不少地质公园的日常运营过程中,往往存在两个方面的误区:一方面,提供保姆式旅游服务,无所不包的餐饮、住宿、娱乐项目,破坏了区域性的原生态景观;另一方面,习惯性地“去科学化”,无论是推广还是导游环节,都有意无意回避地质学、地理学维度的表达路径。于经营者和游客,旅游观念的“黄牌”最难摘。

  地质公园沦为“寻常景点”,固然与管理方理念缺失关系密切,可谁也不能否认,其同样迎合了民间旅游文化的偏好。当我们仍然沉浸在走马观花、吃吃喝喝的享乐型出游模式中,那种原生态、体验式的旅游形态,便难以拥有足够市场。而后者,恰是世界范围内,地质公园开发的主流模式……张家界狂砸两亿,终于在形式上强化了自身的科学与科普的色彩。可是,如何培育民众的科学品位,如何让“严肃观光”获得更广泛认可,仍任重道远。

【编辑:刘彦领】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