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湖北日报:以端正心态汲取传统文化养分

2014年09月26日 11:25 来源:湖北日报 参与互动(0)

  习近平总书记出席纪念孔子诞辰研究会并作重要讲话,对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表达了明确认知和重要论断,引起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

  讲话站在执政党的角度、从治国理政的高度,置身世界文明和人类社会的视野,指向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以及历史、现实和未来的连接,这对国家和社会以端正心态汲取传统文化养分有重大启示。

  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符号,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这是确定无疑的。但尊孔批孔的历史章节,在历史上也是翻过来翻过去。孔子和儒学经典论述,都摆在那里,在历史的对待中为什么起伏不定?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不同时期国家社会各个层面的态度、认知、需求起伏不定。孔圣人,孔老二,“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儒以文乱法”,对待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学,高可以到天上,低可以至尘埃,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如果我们承认对待传统文化不是单纯的学术问题,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国家意识和社会共识层面要有明确认知和主张,并经得起历史检验。

  这种认知和主张,既不是下唯我独尊的预言,像有人说的“质而言之,世界未来文化,就是中国文化的复兴,有似希腊文化在近世的复兴”那样,也不是作妄自菲薄的悲叹,怀疑中国的文化基础。而是在国家和民族发展的轨迹中,在精神活动、理性思维、文化成果的历史进程中,把文化精髓堂堂正正讲清楚,把文化糟粕干干净净剔除,恢复对传统文化的客观认知,自信大方、心态端正地汲取传统文化养分,以自身的发展贡献于人类的发展。

  长期以来,中国人对孔子和儒学的感情很复杂,困于一隅。学术界喜欢的人,方式和主张都极为奇特,不喜欢的,则心怀忧虑。对于一些信奉者,“半部《论语》治天下”还嫌不够;不信的,几乎要怪孔子和儒学坏了中国文化的根。认知的巨大落差,现实的巨大反差,对应的正是在对待传统文化上基本共识的模糊,提醒的正是在深层确立共识、以端正心态汲取传统文化养分的必要。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但不是全部。习近平总书记说,“儒家思想同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其他思想文化一道”,“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这是站在国家和民族的价值航向、精神给养的角度看待“传统文化”,是把解决现实难题的重要启示定位在“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坐标中,把优秀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摆在恰切的位置。

  汲取传统文化养分,是把好的东西导引到现实中来,与时迁移、应物变化。以此观照,一些层面的“孔子热”和“国学热”,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的回归。一些“祭孔”活动,文娱表演性质、商业性质居多,各种开发旅游、招商引资等活动,别的心思多,文化心思少。儒学不包治百病,也不是万能钥匙,汲取传统文化养分,最终是要在历史、现实、未来的连接中汲取,让积累、储存的智慧和力量,推动现实和长远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说,“世界是在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中成为今天这个样子的。”汲取传统文化,也不是关起门来汲取。有益于发展的智慧和力量,有前人的传承,也有今人的创造,有我们的作为,也有别人的贡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小到学术研究,大到治国理政,以端正心态待之,还包括视野的开阔、心态的开放、思虑的深远之中。

  本报评论员 肖擎

【编辑:高辰】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