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旅游商品有创意才有未来

2014年10月10日 14:39 来源:重庆日报 参与互动(0)

  国庆假期,各大景区迎来旅游商品购物潮。然而,不少游客却发现,一样的竹雕、一样的小木刀、一样的木梳……千百个景区都在卖同样的“地方特产”,旅游商品同质化、低端化现象严重。(据《人民日报》)

  一些地方的“特产”,包装袋上虽然写着产自当地景区,可原材料却来自其它地方。有媒体曾报道,“一盒糕点,在庐山叫云雾茶糕,到井冈山叫红军糕。”“挂羊头、卖狗肉”不仅让特产没了特点,也令景区丧失对游客的吸引力,甚至还可能影响到景区美誉度。

  其实,旅游商品开发是旅游经济中极具竞争力的利润点之一。不过,据国家旅游局统计,我国旅游购物占旅游总消费比重不到30%,与一些旅游发达国家和地区50%到60%的比重相比,差距明显。一些景区片面追求“门票经济”,忽视营运模式的创新和旅游衍生产品的打造,造成旅游商品同质化、低端化。

  旅游商品也是一个地方的文化标志,代表着这个地方的文化特质,地方推出的旅游商品,除了传承已有的本土文化,还要做到创新。有着“竹乡”之称的浙江安吉县起初只是卖风景、卖竹子,政府和群众并没得到多少利益,但经过一系列的旅游商品开发,他们把竹子开发成竹制品、竹梢编成工艺品、竹根做成根雕,从而实现了从“卖风景”、“卖生态”到“卖工艺”、“卖品牌”的华丽蜕变,取得了巨大经济效益。

  除了提高特色和质量,拓展旅游商品的外延也很重要。商品是有形的,服务是无形的,体验则是难忘的。一些旅游发达地区早就开始重视用体验来增加旅游商品的附加值——许多休闲农场、观光工厂、特色餐厅已将“美感体验”融入其产品当中。甚至,有些地方还透过创意将美学与本土文化元素应用于旅游商品中。总之,要拉动旅游消费总量,必须打破传统发展模式,改变旅游增长方式,用创意增加旅游产业附加值,将“门票经济”转变成“产业经济”。

  (作者系本报评论员)

【编辑:刘彦领】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