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像官场反腐一样治理科研腐败

2014年10月13日 16:26 来源:新民晚报 参与互动(0)

  有些乱象会因为司空见惯而被视作合理,典型例子是学者通过做课题赚钱。很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学者,都已将申报科研课题当作重要收入来源。人们默默接受了这种普遍存在的潜规则,忽略了惯常现象背后的科研经费腐败问题。可实际情况是,科研经费腐败已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必须像官场反腐一样从严治理。

  科研经费腐败的最新例证,源于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近期公布的一则消息:在科技部发布的巡视整改情况通报中,有8名科研人员因弄虚作假套取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资金2500多万元,已经被依法依纪查处,其中包括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宁、浙江大学水环境学院院长陈英旭、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潘绥铭等知名学者。

  那些曾经以为只有官员才动辄贪占数百万数千万公帑的人,可能根本没想到科研经费腐败的涉案金额会如此之高——经法院审理认定,仅陈英旭一人通过开具虚假发票、编造虚假合同、编制虚假账目等手段套取的科研经费,就高达945万余元。中国每年的科研经费投入已突破万亿元,其中有多少被科研腐败吞噬?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看看《半月谈》杂志近期的一组报道。报道称,科研经费如今已成为一些学者的提款机,“吃喝玩乐买东西,哪怕买的是热水器,只要发票就能报”,“甚至有人拿科研经费买车买房”;报道还援引中国科协的一项调查称,科研资金用于项目本身仅占40%左右,大量科研经费流失在项目之外。

  由此不难看出,正如官场腐败有“苍蝇”和“老虎”,科研领域也存在不同程度、不同级别的科研经费腐败,而且腐败范围超出预期。但在此前的反腐行动中,科研腐败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从某种程度上讲,科研腐败的恶劣程度不亚于官场腐败。那些隐身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蛀虫”,原本应是科技进步的推动者,但他们却通过各种形式弄虚作假、中饱私囊,既浪费了科研经费,也恶化了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学术生态。由此产生的连锁反应,直接损伤了中国的科研创造力,不利于中国成为“科技强国”。

  有鉴于此,有关部门应该将官场反腐中的成功经验“移植”到治理科研腐败上来。一方面,要尽早发现科研课题立项、科研经费管理等方面的制度漏洞,健全经费预算监管机制,增强相关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和约束力;另一方面,要加大对科研经费腐败的惩治力度,让那些敢踩红线的违法违纪者付出沉重代价;同时,要健全同行评议机制,增强科研经费使用的透明度,创造良好的监督条件。汤嘉琛

【编辑:叶攀】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