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广东确定27医院定点收治埃博拉 已举行处置演练

2014年10月17日 08:54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0)

外国客商戴口罩参加广交会。 记者顾展旭摄

广交会上医务人员严阵以待。 记者顾展旭摄

  广东举办埃博拉出血热防控应急响应和处置综合演练

  旅行中、旅行后、入境后3周内,发现有发热、极度虚弱、头痛、肌痛、咽痛、结膜充血等症状,应立即就医,向医生说明近期旅行史,在入境时要向检验检疫机构主动申报。

  潜伏期内不具传染性,但病人一旦开始显现症状,就具有传染性。病人的唾液、体液、排泄物等都有很高浓度的病毒。

  昨天下午,广东省政府举办埃博拉出血热防控应急响应和处置综合演练。林少春副省长任演练总指挥。目前,全省共确定广东省人民医院等27间定点收治医院及广东省疾控中心等3间病例筛查检测机构。

  演练总指挥中心设在广东省人民政府应急指挥中心,广东省卫生计生委、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广东省公安厅设现场指挥。演练模拟一位从西非某国到广州经商的乘客,在机场口岸入境时经检疫部门发现符合埃博拉留观病例诊断标准,遂转运至定点收治医院进行隔离医学观察,经P3实验室核酸检测呈弱阳性。省政府启动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公安、民航、检疫、医疗卫生等相关部门立即按部门预案及工作方案开展应急处置,追踪密切接触者,排查可疑人员,开展医学隔离观察和健康监测等。

  演练结束后,林少春表示,广东国际交流频繁,疫区人员来往较多,防控形势严峻。演练的目的是要千方百计、严防死守,把埃博拉病毒挡在国门外。

  林少春强调,一要高度重视,不能掉以轻心,要不断完善埃博拉防控方案和应急预案。二要切实履行部门联防联控职责,完善口岸、机场硬件设施建设,提前掌握民航旅客信息,加强信息互联互通。三要完善应急措施,确保病患运送、收治及标本采集等重点环节高效、安全。四要严格处理好医疗废弃物、生活垃圾和病人排泄物。五要配齐配强医疗机构设备和防护装备,加强医护人员、口岸工作人员、公安民警的防护培训。

  据悉,全省共确定27间定点收治医院及广东省疾控中心等3间病例筛查检测机构。成立了临床救治、防控、病原检测专家组,制定了医院感染防控相关预案和指引,组织定点收治医院做好负压/层流病床、呼吸机、负压救护车、防护服、口罩等防护物资准备。在口岸、医院及非洲人密集居住社区、派出所、酒店发放中英法文的宣传单张、健康告知书近20万份。

  非洲采购商

  截至15日

  4591人

  去年同期

  6309人

  “埃博拉及登革热疫情等突发事件给采购商与会带来不确定因素,本届采购商与会形势较为严峻。涉及疫情的西非国家,采购商会受到影响。”

  根据上届的经验,非洲的采购商大约有13000多人。按减少27%来计算,本届仍有9000到1万。“既然他们通过了海关检验检疫,进入中国的国门,而且具备参会资格,广交会不会限制。”

  ——广交会新闻发言人刘建军

  广东埃博拉出血热初筛实验室名单

  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知多D

  病毒传播:

  接触感染者血液、唾液、汗水等

  埃博拉病毒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血液、唾液、汗水、体液等分泌物、排泄物,及其被污染的物品而感染、传播。密切接触感染死者,或医护照顾、诊疗、护理患者时感染防护措施不足,也易受感染。

  本次在非洲大陆横行的埃博拉病毒,是其亚型中最致命的扎伊尔埃博拉病毒,综合致死率最高,达到近80%。

  感染表现:

  高烧 咽痛 呕吐 腹泻 皮疹

  人们感染该病毒后会出现高烧、咽喉痛、肌肉疼痛等症状,继而出现呕吐、腹泻、皮疹、肝肾功能受损等。随着病毒在体内扩散,多个器官开始坏死,感染者最终因广泛内出血、多发性器官衰竭等原因死亡。

  埃博拉病毒潜伏期为2天至21天,目前认为潜伏期内不具传染性,但病人一旦开始显现症状,就具有传染性。病人的唾液、体液、排泄物等都有很高浓度的病毒。

  防护措施:

  旅行别接触果蝠、猴子或猿类

  目前阶段,如要前往几内亚、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及周边等西非地区,应当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特别要避免接触高风险感染动物,如果蝠、猴子、猿类或灵长类及其他野生动物。如果怀疑某动物已被感染,则不要再去处理它们。避免与可疑病人接触,避免直接接触患者或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和排泄物等。食用当地动物产品前应确认食物已被彻底煮熟。(文/记者何雪华 通讯员粤卫信 除署名外)

【编辑:张海桐】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