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新疆扶贫办主任:爱疆建疆战贫困 稳疆兴疆谋发展

2014年10月17日 13:38 来源:新疆日报 参与互动(0)

正当全区上下认真贯彻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及自治区党委八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之际,我们迎来了第一个全国“扶贫日”。2014年10月17日不仅是第一个“全国扶贫日”,也是联合国第22个国际消除贫困日。国务院将10月17日确定为全国“扶贫日”,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贫困群众的格外关心,对于宣传党和政府扶贫开发方针政策,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传统美德和友善互助核心价值、加强扶贫理论政策研究交流,对于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扶贫开发的工作格局,动员全社会力量继续向贫困宣战,具有重要意义。

我区开展第一个全国“扶贫日”的活动主题是:守疆、奉献、减贫、发展。2014年10月也是我区扶贫系统自2011年以来开展的第4个“爱我中华消除贫困活动月”,活动彰显了扶贫开发新疆特点。其主要内容是热爱祖国弘扬扶贫济困精神,坚守新疆建设美好家园。全区应按照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的统一部署、落实责任,上下联动、部门协作,不图轰轰烈烈,只求扎扎实实,注重活动成效。

一是坚持到村入户,开展融情行动。要更加注重营造氛围、更加注重社会参与,采取多种形式扩大社会扶贫济困、奉献爱心的参与面,积极倡导扶贫济困志愿者行动,广泛发动广大群众、社会各界、企业家、公益慈善团体参与开展全国“扶贫日”活动,努力打造政府搭台、社会参与的活动品牌。要结合“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组织动员党员干部深入贫困乡村,广泛开展与贫困户“结对子”融情扶贫行动,要广泛开展访贫慰问、帮扶到户、关爱到人的丰富多样的系列扶贫融情活动。全区扶贫系统要结合本职工作,力求做到“七到户、七到村、七到人”。即,规划到村,任务分解到户;项目到村,资金扶持到户;工作队到村,帮扶计划到户;网络到村,信息应用到户;教育培训到村,入学双语技能就业到户;制度管理到村,精准扶贫到户;检查考核到村,效益惠及到户。

二是完善扶贫方略,着力保障民生。要把全区开展第一个全国“扶贫日”活动“守疆、奉献、减贫、发展”主题贯穿扶贫开发工作全过程。截至目前,已下达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2.6017亿元,其中安排到南疆三地州8.2089亿元,达到65%,35个重点县1.05531亿元,达到83.7%,354个实施整村推进贫困村村均投入327万元;脱贫人口人均投入3500元,南疆三地州脱贫人口人均投入3100元,确保了扶贫资金项目不错位、不移位、不偏位。各级扶贫部门应提前谋划2015年各项工作,着手研究和编制“十三五”扶贫开发规划,将扶贫开发目标任务分解到年度、落实到项目,从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事情做起。

三是重抓产业推进,确保增收脱贫。全区扶贫系统要把第一个全国“扶贫日”活动与“产业推进年”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加强扶贫资金项目衔接。要通过抓发展、惠民生,让群众有事干、有钱挣、有盼头,日子越过越好。为此,我区今年已安排到产业发展和围绕产业发展的项目706个,资金7.8亿元,占74%。今后,全区要把产业扶贫作为解决特殊困难地区问题的根本性措施,坚持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重,培育特色产品和优势主导产业。贫困地区应以产业扶贫项目为重点,抓住中央支持新疆发展纺织服装产业的机遇,支持发展吸纳就业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中小微扶贫龙头企业,扶持南疆发展特色民族产业等短平快项目,确保贫困群众增收脱贫。

四是推进民生扶贫,促进稳疆兴疆。当前,全区扶贫部门要以此为契机,切实把改善民生摆在优先位置,结合“安居富民”“定居兴牧”工程建设,改善农牧民居住环境和生活生产条件,认真落实2014年扶贫民生工程计划,即在贫困地区实施1万户安居房、2万户庭院经济、2万座牲畜棚圈、3万户牲畜养殖、2万户家禽养殖、2万户林果业、0.5万户手工业、0.5万户设施农业、15万人次实用技能培训及农田水利、草场改良等基础设施项目,共安排资金14亿元,其中扶贫短平快项目安排资金66630万元。要紧紧围绕各族群众安居乐业,推进民生建设,同时,各行业部门要立足行业特点,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开展科技扶贫、教育扶贫、文化扶贫、旅游扶贫、金融扶贫、妇女扶贫、残疾扶贫等精准扶贫行动,创新行业扶贫机制,制定和完善行业扶贫政策措施,以确保户户有稳定收入来源,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为推进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发挥积极作用,为全国“扶贫日”增添动力。(自治区扶贫办党组书记、主任赵国明)

【编辑:王硕】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