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不唯市场的文艺还有多远

2014年10月22日 12:32 来源:湖北日报 参与互动(0)

  文化部日前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座谈会的讲话精神,指出我国文艺评奖制度将改革,艺术创作将出台社会效益具体评价、考核标准,防止文艺作品只看重票房收视率。(10月21日《京华时报》)

  文艺界和文化市场的问题,不能孤立地去看,要将之置于所处的时代中来谈。文艺是社会千百行业中的一种,文艺界出现的问题,未尝不是社会问题的反映。而文化市场出现的乱象,也是社会运行状态、精神面貌在一个侧面的折射。

  在市场经济的刺激下,在社会转型的矛盾期,精致的利己主义、纯粹的拜金主义抬头,反映在文艺界,抄袭模仿、千篇一律,心态浮躁、机械化生产,还有不少三俗内容。文艺天生具有的宣传性、鼓舞性、感染力,对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非常重要。文艺之所以受人喜爱,是因为它扮演着人类精神伴侣的角色,其背后站立的是思想、情操,是精神、道德,是美好、纯善。如果文艺界在市场面前失去方向,在金钱面前丧失立场,只重视点击率、收视率和票房,不管不顾社会效益和价值导向,那就很难起到净化社会风气、启迪智慧心灵、有益社会发展的作用。

  这些道理并不新鲜,文艺圈也并非不懂这些,只是真正做起来不容易。为什么一些越低俗、庸俗的东西还越有市场,为什么干干净净搞文艺创作反而很“吃亏”?这中间的确有很多矛盾和纠结。但有一点很明确,成熟和成功的文化产业,不做市场的奴隶,不沾铜臭味,但绝不是只拿精神当饭吃,不是指文化产业不要市场,更不是越穷越好。而是在于找到既受市场欢迎又积极健康,既满足群众需求又不失格调水准的文艺作品和文化产业。

  文化体制改革发展到今天,如果说文艺市场有一些戾气、邪气、暮气的东西充斥其间,其实是提醒我们,优秀文化产业的发展没有跟上。净化文艺市场,振兴文艺创作,光有理念还不够,还需要找到实现的途径。文艺是为人民服务,那是否真的把握住了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是否足够了解人民群众的欣赏水平?当下,一些“抗战神剧”、“情节雷剧”为群众诟病,一些自说自话的灌输、生硬刻板的说教受到冷落,这也是在告诫创作者,不要自诩为比观众聪明,要认真向生活学习,向群众学习。群众喜爱的表现手法,润物无声的表达方式,都需要文艺工作者革新创作观念。

  此外,需要与时俱进的还有文艺市场的管理机制。既然抄袭、剽窃泛滥,就不能任其挑战知识产权法,该整治的整治,该法办的法办。在评价导向方面,也需要改革文艺评奖制度,出台社会效益具体评价、考核标准,注重价值取向、艺术水准、审美情趣、群众口碑,让真正优秀的、有益的作品出得来、火得了、传得快。 湖北日报讯 艾丹

【编辑:叶攀】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