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该以怎样的方式告别“馒头办”

2014年10月23日 14:27 来源:燕赵晚报 参与互动(0)

  命名五花八门——领导小组、协调小组、委员会、指挥部、办公室;时间自主掌控——常设型、阶段型、临时型;涵盖行业广泛——足疗保健、铲除豚草、西瓜办、馒头办、生猪办……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全国一次性减少13万余个领导小组和议事协调机构。“领导小组”层出不穷的现象背后,到底是无奈还是无能?(10月22日新华社)

  如果不是经过报道,大概很少有人会想到如此庞大的数字。“13万余个”的数量令人触目惊心,显然与种种领导小组和协调机构的设立初衷背道而驰。之所以设立某些协调机构,主要是在一些重大或突发性事件中,它们能够减少层级、提高效率,就专门的工作进行协调。但过多过滥的协调机构,既增加公共财政开支,也成为社会性问题。

  大量协调机构的存在,对应的是行政生活中最常见的通病。如何来让重大或突发性事件得以顺利解决?离不开各个有关部门的通力合作,这就需要请一个级别更高的官员,或者是成立一个级别高于单个部门的机构,来对此进行统一组织和协调。说得直白些,正是崇拜人治的力量,或者迷信于高级别机构的权力效应,所以协调机构的数量才“止不住”,但这仍然不足以解释全部协调机构或领导小组的所由何来。正如媒体所一再报道的,馒头办、西瓜办乃至是马上就办办公室,类似奇葩的协调机构,先不说它们在具体治理中能够发挥多大的作用,单其存在本身就是对公众常识的挑战——假如说每个细分的市场领域都需要专门的管理机构,那么这显然消解了政府部门的存在价值。

  大量协调机构和领导小组的出现,其蕴涵的深层次问题,依旧在于权力运行失范和“懒政”的惯性思维,什么难题都希望一“协调”即好。就“协调病”而言,单纯地撤消过多过滥的协调机构,尚且只是第一步。涉及比较复杂的问题,当然可以适度设立相关“协调机构”,但现代政府是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必须重新回到法定的轨道上来。一是必须坚持“机构法定”原则,不随意性地设立机构与小组,二是真正做到“权随事设、责随事定、人随事走”,削减人治的力量。如此,过于泛滥的协调机构才不会重来。

  该以怎样的方式告别“馒头办”或者是“马上就办办公室”等奇葩?凡此种种,要切实地治理,除了回归依法行政,不会再有其他路途。王聃(湖南长沙)

【编辑:吴涛】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