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野生鲟32年来首未产卵 长江口未监测到幼年中华鲟

2014年10月23日 16:18 来源:文汇报 参与互动(0)

  秋风乍起,徘徊在长江口的东海水产研究所鱼类资源监测船结束了最后一次大范围搜寻,再次黯然而归。今年5月至今,经过近万平方公里的持续监测,监测船未发现一尾中华鲟幼鱼。这基本证明,长江上游中华鲟产卵场去年没有鲟宝宝诞生。

  按照中华鲟的习性,成年中华鲟会从大海游回长江,每年11月下旬至12月初抵达上游产卵场产卵;初生的幼年中华鲟沿江而下,于次年5月到9月陆续抵达长江口,调整适应后再游回大海。

  去年秋冬,上游产卵场的监测显示,没有发现中华鲟的自然繁殖活动。今年长江口为期半年的幼鲟监测结果,与上游零产卵报告形成了相互佐证。

  “这是继葛洲坝截流当年(1981年)无产卵后,32年来首次未监测到中华鲟自然产卵。”鲟鱼专家、东海水产研究所副所长庄平博士表示,对于中华鲟野生种群的延续来说,这是标志性重大事件,“水中活化石”的状况不容乐观。

  虽然中华鲟监测点无法覆盖整个长江流域,但不同机构的调查结果,似乎都指向了同一严峻事实。今年7月至8月,长江水产研究所濒危鱼类保护组在江苏常熟附近的长江口,对经此回归大海的中华鲟幼鲟进行监测,结果一无所获。上海市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也表示,自管理处2004年开展中华鲟幼鲟资源量监测以来,资源量持续下降,今年的监测结果首次为零。

  目前,闽江、珠江、钱塘江和黄河中华鲟种群已绝迹,长江种群是唯一有分布的中华鲟种群。受生境消失、环境污染、航运和过度捕捞等影响,洄游至长江的野生中华鲟量每十年左右下降一个量级,2010年被列为国际极危物种。

  长江水产研究所濒危鱼类保护组组长危起伟认为,没有自然产卵,意味着野生中华鲟种群数量无法得到补充,如不及时加强保护,野生中华鲟将面临灭绝危险。

  研究了30年鲟鱼的庄平仍对中华鲟的未来抱有一线希望。“即使一两年不产卵,也很难对一个物种的走向作出结论性判断。”在他看来,在地球上生活了1.4亿年的中华鲟,历经沧海桑田,想必对环境有着超人的适应能力,现在的问题在于,它的调整适应能力能否跟得上人类对于环境的影响。

  中华鲟会否重蹈白鳍豚、江豚的厄运?明后两年的监测和科学保护措施十分关键,无论如何,此番零产卵报告都是警示。一旦有一天中华鲟消失,其影响不仅是在生态上的,更在人们的心里。  (记者 任荃)

【编辑:叶攀】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