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残疾农民党员凿岩打井33年 当地人称“铁拐李”

2014年10月29日 10:19 来源:华西都市报 参与互动(0)

  在川北旱区广元市剑阁县杨村镇杨垭村,有一位长期与干旱较量的残疾人,被当地人称为“铁拐李”。这位残疾农民党员打井找水的故事,在当地传为佳话。33年如一日,他用坏钢锤16把,手锤20把,锄头45把,錾子不计其数,用双手凿打出3000余立方米坚硬的岩石。

    不幸残疾 靠双手博幸福生活
  8岁时,一次意外事故,使左慎宗双腿严重残疾。从此,伴他走过70年人生历程的就是一根铁棍。
  “残疾人也有自己的追求和事业,决不能因身残志气也残了,一定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就是这样一个朴素的信念,坚定了他走好人生的路。凭借努力,左慎宗学会了裁缝手艺,在杨村镇开起一家缝纫铺子。到了该娶媳妇的年龄,一位漂亮媳妇被他娶进家门,一时成为当地街谈巷议的佳话。后来,三个儿女相继出生了,靠着他的缝纫手艺,一家人的生活幸福美满。

    执著打井 举家迁到深山狭沟
  杨垭村海拔不高,水土流失严重、十年九旱。每逢旱情袭来,场镇居民和农民只好到十里以外的河沟背水。在缺水最严重时,附近的两所学校只好停课。左慎宗暗下决心,不惜代价,为百姓寻找水源。
  33年前,靠着缝纫手艺,他攒下了三万元钱,并用这笔钱作为打井的启动资金。
  在一位地质工程师的帮助下,左慎宗根据山脉走向,确定在离杨村镇一公里的杨垭村打井。为了方便打井,他不顾亲友劝阻,举家迁到杨垭这个狭沟里。1981年冬,左慎宗在岩石上开凿第一口井。为了纪念三中全会召开,他将这口井取名为“三中井”。
  首战成功,左慎宗一发不可收拾。1989年,蓄水249方的第二口井流出了甘泉,他将其命名为“松柏井”;1997年,左慎宗把第三眼井取名为“回归井”……2005年,开凿蓄水929方的第五口井,命名为“奥运井”……
  凿井,不仅仅耗去了左慎宗33年的宝贵时间,而且还花费了资金近15万元。33年来,他已用坏钢锤16把,手锤20把,锄头45把,錾子不计其数,用双手凿打出3000余立方米坚硬的岩石。

    润泽他人 只要能动就不停打井
  滴滴甘霖滋润着周围的土地,也滋润着群众的心田。左慎宗打出的五口井,在干旱时解决了附近5个乡镇、32个村、3000多人的饮水问题,杨村镇小学近千名师生及场镇居民经常在他那里运水。1995年夏天,他家的3.5亩稻田秧苗全部干死,而这块“当家田”就在水井脚下,左慎宗却没舍得把水往自己的田里放一滴,让珍贵的甘泉全部流进了千家万户,解决了大家的饮水困难。
  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也没有斩钉截铁的誓言,左慎宗用凿井的行动,昭示着一种不屈不挠的愚公精神。
  左慎宗说:“第六口井已经开工,只要还能动,这井我会一直打下去!”
  梁杰 华西城市读本见习记者 刘彦谷

【编辑:高辰】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