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媒体评国企“走出去”:不能靠恶性杀价

2014年10月29日 11:38 来源: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南车北车经过两天停牌,昨天正式传出合并消息。据媒体报道,合并背后的导火索,是两家公司在海外市场竞相压价的恶性竞争。此次由高层牵头重组两家重量级国字号企业,引起了业界对中国产业应当如何更好“走出去”的深层思考。

  历经多年发展,中国高铁技术已从过去的“多方取经”,变成今天的自主创新、向外输出。而轨道装备制造南北两大巨头的格局,本意是通过相互竞争,促进技术创新、服务优化、产业升级,确立中国轨道交通在海外市场长久的优势地位。然而现实是,与国外对手竞争同时,两大集团却陷入“你低我比你更低”的杀价怪圈。比如,2012年下半年,一直由中国北车占领的阿根廷轨道交通市场,就被中国南车以“跳水削价”方式“攻陷”,其竞标报价与北车相比降幅近50%。

  愈演愈烈、甚至是孤注一掷的恶性价格战,不仅在南车、北车上演,在国内很多产业走出去的过程中,都有相似一幕。最典型的例子,前几年,稀土出口大打价格战,企业竞相压价的结果竟使定价权拱手让人;带有科技创新色彩的光伏产业同样如此,一方面国内产能高速扩张,一方面出口市场上演了多轮价格跳水行情,其结果是小企业被拖垮,整个行业受“连累”。

  如果说,民营企业的产品定价尚属于其自主选择,那么国企之间发生这样“惨烈”的杀价实不应该。它不但导致企业自身利润缩水,也是国有资产的损失。另一个重要影响在于,如果靠杀价“攻城略地”屡试不爽,那么技术研发创新的动力自然削弱,伤害整个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品牌形象和竞争力。

  对很多国内出口企业而言,价格优势一直是打开和占领海外市场的一张“王牌”,和国内对手杀价,对付国外同行同样如此。但也应看到,比拼价格只能是走出去的“初级阶段”。在产业全球布局的当下,没有谁能够始终占据成本、劳动力价格“洼地”,谁也不可能只凭压价“一招鲜”。长远来看,依靠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推动产业升级,始终拿出具有原创性、不可替代性的过硬产品,才是赢得市场的根本之计。

  跳出国企在海外市场“恶性杀价”的怪圈,需要企业更多从增强核心竞争力着眼,少一些短期性的业绩、指标冲动。从管理者角度来说,对国企海外经营行为的监管也应列入议事日程,不能因为是在“家门外打架”,就睁只眼闭只眼。至于南车北车合并后,是否会造成行业垄断,影响竞争效率和技术进步,这就要看合并是简单的形态重组,还是深度的机制重构。通过机制的改革创新,解决国企海外竞争“相煎太急”的难题,应当成为这则新闻的重要看点。刘晓

【编辑:叶攀】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