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医院屡陷“爱心尴尬”:爱心救助遭欠费现象严重

2014年11月04日 16:30 来源:河北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前不久,南宫市一家医院抢救了一位因车祸昏迷的男子,因找不到家属,医院垫付了5万余元的医疗费。该事件经河北日报报道后,该男子家人日前终于被找到,但这家人却迟迟不肯支付医疗费。据笔者调查,这种医院进行爱心救助却遭欠费的现象已屡见不鲜。

  爱心救助却遭欠费,医院“有苦说不出”

  “他是我的好友李风格,是故城县人,谢谢你们!”近日,笔者接到枣强县大营镇孙学的电话,他告诉笔者,看到河北日报10月23日七版《一男子南宫出车祸昏迷至今急寻知情人》的报道后,认定到车祸男子就是他的好友李风格,于是就立即通知了其家属。

  后经确认,出车祸男子确是李风格,南宫市冀南长城医院抢救他时,他已重度昏迷,随时都有生命危险。经抢救,李风格已脱离生命危险,有一定意识,偶尔还能说上几句话。“为抢救这位急危重症患者,目前,我们医院已为患者垫付医疗费用5万多元,以为伤者家属来后会及时交费,不料在医院多次催促下,家属才交了5000元治疗费。”冀南长城医院院长杨文学无奈地说。

  此类“爱心尴尬”并非个案。前不久,一位50多岁的男子深夜来到省中医院急诊科,称胸疼得厉害。该医院值班医护人员顾不上让其办就诊卡,就紧急为其做检查、抢救,挽救了该男子的生命。不料,该男子被治好后,称来时太匆忙没有带钱,也无家属在身边,说下次再付治疗费。“他是想赖医药费,此类患者我们经常遇到,没啥好办法,只能眼睁睁看着其离开。”省中医院急诊科主任陈分乔说。

  据省三院医务处副处长孔令伟介绍,截至目前,该医院今年已发生80起医药欠费,月均8起,每起少则欠费几百元,多则欠费近万元。这些欠费者,很多是那些晕倒在路边的流浪汉、喝醉酒的,或因打架斗殴晕倒的,接到医院抢救完恢复后就离开,所造成的医疗欠费只能医院自己消化解决。

  “我们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杨文学说,医院进行爱心救助却遭欠费,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而且呈滚雪球般壮大之势。对于这种欠费,大部分医院不愿意多说,原因是怕更多的患者去效仿,医院会付出更多成本。多数医院会选择催促患者补交医疗欠费,即使补交不成,也很少有医院会选择法律途径催缴,那样做费时费力,医院也不可能把精力放在这一方面。因此,很多医院深陷“爱心尴尬”。

  个人诚信与制度建设并重,让爱心救助呈良性循环

  “在医患矛盾多发的背景下,医患双方更应该加强互信。一方面,医院作为‘强势’一方需主动取信于人,提高服务质量。另一方面,患者更需理解医院,以不欠费、不逃费为诚信‘造氧’,让医院爱心救助呈良性循环。”河北医科大学临床学院教师李立强说。

  李立强认为,造成医疗欠费的原因大体有三:一是“三无”病人,突发疾病被好心人或120送到医院,产生医疗欠费后,此类患者确实无钱付费;二是由于交通事故、意外和打架等纠纷,当事双方到医院看病后,付费问题没谈拢,谁也不愿意掏钱;三是抱着占便宜的心理,耍赖逃费。

  “古人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医院爱心救人,被救者不‘涌泉相报’,起码也要交齐医疗费吧。不然,最终的结果是医院寒心,患者爱害。”一位不愿具名的医院负责人说,医院虽有救死扶伤的天职,但毕竟不是慈善机构,患者的诚实守信、不欠费逃费才是医院维持运转、履行天职的最大动力。

  省社科院社会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李茂认为,除个人诚信外,还应建全社会救助机制,如开辟保险险种,降低欠费风险。建立专门的保障基金,用于弥补医院经费的不足。针对恶意欠费、交通事故责任不清欠费等非因患者个人财务状况形成的欠费,还应建立法律追偿制度、“黑名单”制度和建立财政兜底机制。

  近日,我省启动医疗机构疾病应急救助基金申请工作,用于解决急重危伤病、需要急救但身份不明或无力支付相关费用患者的医疗救治问题,为解决医疗欠费问题提供了保障。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均可按照相关要求,将2013年2月22日以来的、符合该基金救助条件的病例资料,按规定程序向基金经办管理机构申请支付。河北日报、河北新闻网记者原付川 通讯员闫明、陈刚

【编辑:刘彦领】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