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媒体:压岁钱做慈善 该弹还是该赞

2014年11月17日 11:21 来源:河北日报 参与互动(0)

  日前,上海市世界外国语中学学生魏琮泰、杨行和上海市世界外国语小学学生魏启泰(魏琮泰的弟弟)捐出了积攒10余年的50万元压岁钱,用于设立上海市慈善基金会“青春之光爱心专项基金”,而现年14岁的魏琮泰也成为沪上年龄最小的慈善专项基金主任。据了解,该专项基金将用于资助特困家庭的中小学生和自闭症患儿,以及患有视听等障碍的特殊儿童。目前,已确认15名特困学生和15名特殊儿童将首批得到资助。

  值得点个赞

  齐鲁网网友陆敬平表示,尽管过去中小学生参与各种慈善公益活动的例子有很多,但拿出自己的压岁钱设立专项慈善基金的做法仍颇为罕见。孩子从小就接触慈善基金甚至管理慈善基金,这既有利于孩子成长,也有利于慈善事业发展。从这个角度而言,这3名学生为很多人树立了榜样。

  大河网网友钱兆成提出,压岁钱做慈善是一个好主意。孩子是慈善事业的后备军,从小培养他们有一颗爱心是十分重要的。孩子的可塑性很强,只要从小引导他们懂得感恩,怀揣一颗慈善之心,民间慈善事业的接力棒就能更好地传递下去。从新闻中我们看到,孩子捐50万元压岁钱成立慈善基金得益于家长的大力支持。如果能有更多的家长引导孩子把压岁钱的一部分或者全部用于慈善,其对社会的正向引导作用无疑将是巨大的。

  可贵但难以复制

  红网网友堂吉伟德认为,对于很多人来说,50万元压岁钱造就的“慈善传奇”实在难以企及,也无法进行复制。当50万元还是很多家庭都无法拥有的巨额财富时,“压岁钱”这三个字足以让人五味杂陈。更何况结合孩子的身份属性,这种“压岁钱之爱”注定难以摆脱大人在幕后做推手的嫌疑。超越了孩子年龄和认识能力的慈善,其实是一种超前性透支。

  对于孩子来说,真正的爱心教育和人格塑造,或许不在于其做了多少,而在于其有无最基本的善恶判断、美丑区分和是非鉴别能力,有无爱憎分明之下的行为选择。若有了这些最基本的素养,那么在其能力范围之内作出符合身份的选择与举动,才是值得提倡和称道的善举,否则,就可能成为一种巨大的心理压力和道德负荷。

  新华网网友张海英也提出,孩子们设立慈善基金的门槛明显偏高。该基金会制定的管理办法规定的“起步价”是50万元,这显然把一些孩子挡在了门外,不利于把 “慈善的种子”撒进更多孩子的心里,不利于培育更多“慈善幼苗”。据了解,国外孩子拿几百美元就能成立小型基金会,而且发展方式多种多样。我们也应该降低专项基金设立的门槛,鼓励多元化发展。

  体会“慈善”本意

  针对一些质疑,四川文明网网友何勇海表示,这三个孩子捐50万元压岁钱设立慈善基金,是不是表明有钱人家的孩子才能做慈善?普通人捐的钱少,不能成立基金,是不是被剥夺了做慈善的权利?这其实都是伪命题。成立基金的门槛是一种管理方法,而不是一种歧视手段。慈善本就不设门槛,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行善的人也不应论贫富,钱多有钱多的善举,钱少有钱少的善举。慈善需要发自内心、量力而行。只要我们体会到了慈善的本意,就会认识到,这三个孩子捐50万元压岁钱设慈善基金,并不会影响其他家长带孩子一道为慈善事业献爱心。

  在华龙网网友张松看来,学生做慈善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压岁钱”和50万元,以及孩子哪来这么多的压岁钱、其父母是什么身份、收入来源正当与否等问题,却让原本无可争议的事情被莫名其妙地引入争议轨道。如今,此事的真正看点,或许已经不是学生做慈善本身,而是公众为何会有一连串奇怪的反应。这深刻反映出某些社会心态。

  该网友进一步分析道,尽管新闻中提到某位孩子的父亲是企业家,但在当下,很多人似乎习惯于一看到“别人富有”就想到“来源的不正当”,而不管你是在炫富,还是在做慈善。其实,慈善作为一种社会救济手段,是社会责任感与公益心的体现。无论是捐助者还是被捐助者,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如何对待它,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映照。人们对这一新闻的争论不休,从侧面证明了一些人在财富观念、慈善认知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很显然,这种对别人的财富和慈善行为的排斥和质疑态度更值得警惕。

  还有不少网友提出,当前,我国的民间慈善、“平民慈善”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这就需要全社会呵护善心、善举。应畅通渠道、提供多种形式让人们实现向善的愿望,并将慈善作为让人们了解社会、培育公民精神的重要途径。其中,针对孩子这个特殊群体,可以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中,明确他们设立慈善专项基金的低门槛;各慈善组织也可以在各自的管理办法中,针对孩子降低“进入”门槛。这样,才能让更多的孩子乃至成年人更好地理解慈善的本意、增强慈善意识、投身公益行动。

【编辑:叶攀】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