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广东民间工艺传承呼唤后继人

2014年11月25日 14:18 来源:羊城晚报 参与互动(0)

广州民间艺术博览会上,潮州松溪陶艺艺术家黄树藩悉心传授传统陶艺。(记者 郑迅 摄)

  22日在北京开幕的广东省民间工艺大师精品展上,200多件大师精品佳作以精美博得北方观众和同行们的一致赞赏。但大师们却担忧,广东的各项民间工艺项目,尤其是一些非遗项目,普遍面临后继乏人的情况。年轻一辈不再想干这些繁复、艰辛的手艺活,祖祖辈辈传下的技艺如何传承、光大?

  潮绣唯一传承人说遗憾

  中国国家级潮绣传承人康惠芳如今已经66岁,她从15岁开始学习潮绣,至今已有50多个年头。拿了半个世纪的针线,康惠芳却找不到一个愿意守着绣花框的新徒弟。“我最小的徒弟也都40多岁了,而且,目前为止,没有一个人能完全掌握潮绣的全部完整技艺。”说起这些,她满是遗憾。

  她告诉记者,早年间,自己还能从乡下挑一些针线功底好的绣娘收来做徒弟,一个徒弟至少也要学习10年才能出师。“光是潮绣垫绣技法中,往绘制好的图样上垫棉花这道工序,就至少要练1-2年才能真正掌握。”

  3年前,康惠芳从潮州的一家技工学校里招了十几个年轻学生,教他们学潮绣,结果,没有一个人愿意留下来。广东工业大学美术设计专业曾有一批学生来学习,康惠芳非常坦诚地告诉他们:“你们考上大学不容易,我们是实实在在用自己的双手创作作品的,不是你们拍拍照、画画设计图就能弄好的。”

  记者了解到,早在2006年,潮绣这门传统技艺就已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康惠芳是目前唯一一名潮绣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在潮州,潮绣的传承人已经屈指可数。

  “我现在只希望,能有年轻女孩子来学习潮绣,并愿意一直绣下去。我愿意无条件教他们学习,毕竟现在我已经66岁了。”康惠芳说。

  家族传承闯出一条路

  康惠芳遇到的困境几乎存在于广绣、广彩、石湾陶瓷等多种广东传统民间工艺中。但对于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石湾陶塑技艺传承人杨锐华大师来说,这个问题已暂时解决。

  杨锐华选择了父子相承。儿子杨伟东从18岁毕业后就开始承袭石湾陶塑制造技艺。父亲专门负责泥塑造型,儿子专攻上色。

  杨伟东告诉记者,他的父亲、伯父、爷爷都是石湾陶塑艺人,作为家中独子,他必须要负担起传承家族技艺的责任。18岁开始,伯父开始一步步教他入门,从认识各种化学材料、矿物,到从日本、台湾、欧美的杂志上一点点搜集釉彩配方,再自己琢磨写配方。“10年来,我写的釉方都有几本新华字典那么厚了。”杨伟东说。

  与父亲不同的是,杨伟东在读书时就爱好化学,继承家族手艺后,他将他所学到的现代化学知识中更加科学、新颖的元素注入传统的石湾陶塑。比如,他会对配置釉水所用的矿物成分做数据分析,会根据不同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产生的效果,研发出新的釉彩图案,而石湾陶塑的传统造型和釉色,他也能准确地复制出来。

  于是,在杨家父子出品的石湾陶塑作品上,一尊传统题材的罗汉,也可以用传统石湾陶塑从未有过的铁红金圈釉上色,一尊陶塑猛虎,用毛笔蘸釉水,以工笔画的技法画出毛发感,烧制后栩栩如生。

  多年来,杨伟东经过各种试验配置,已经独创了七八种釉彩种类,可以烧制出来的釉色已经难以计数。而他为了研发新釉种而试验失败的釉彩已经数以吨计。“生于斯,长于斯,奉献于斯。”杨伟东告诉记者,“作为石湾陶塑传人后代,我有责任,并已开始考虑如何把这门技艺教给我7岁的女儿,让她了解她的父辈、祖辈传承的技艺。”

  “粤籍”工艺抱团发展

  无论是牙雕、玉雕、木雕、石雕、榄雕,还是陶瓷、刺绣、砖雕、手拉壶、端砚等等,这些传统工艺,传承至今,除了需要继承者,也需要市场的支持。

  比如潮州人引以为豪的潮绣、朱泥壶。潮绣繁复的垫绣工艺很受香港商人欢迎,潮绣双面金龙鱼屏风可以卖出8万元的价格。但走出岭南,潮绣似乎还是显得“养在深闺人未识”。潮州朱泥壶其实是紫砂茶壶的一种,其所用朱泥是紫砂里最难做的一种泥,泡茶最好,但名气却远远不如宜兴紫砂壶。

  潮绣传承人康惠芳对此深有体会。今年夏天,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在北京组织了一场“指间春色 手生花——十姐妹中国刺绣展”,粤绣与苏绣、蜀绣等一起列入展览,而康惠芳就作为粤绣中潮绣的代表成为“刺绣十姐妹”之一。她明显感觉到,那次展览后,在广东以外的地区,自己和潮绣一下子出名了,有省外电视台专门为她拍了专题节目,有外省富商高价拍下她的刺绣作品,更多人开始欣赏潮绣。

  “所以我们要放开小城市的观念,要走出去,到更多更大的地方去推介,让人们知道我们的艺术。”康惠芳说。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手拉坯茶壶项目传承人谢华则希望,广东的这些传统技艺不只要走出去,还要抱团发展,各门类之间相互多交流提高,多出精品,以此让广东的工艺品牌名声更响亮。(记者 张璐瑶)

【编辑:和星晨】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