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朱成山:22年“守灵人”

2014年12月13日 18:0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南京12月13日电(记者 申冉)2014年12月13日上午,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简称江东门纪念馆)举行。早晨5点就坐在纪念馆办公室的馆长朱成山,昨夜里只睡了两个小时。

  当天下午刚刚为国家主席习近平做完讲解的朱成山,激动之情难以平复,他告诉记者:“习主席离开纪念馆前,问我,‘你是专家馆长,对以后的工作有什么方向没有?’”

  从22年前没有任何工作基础的门外汉,到如今被认可的专家馆长,这一路,朱成山有心酸也有自豪。

  出生于1954年的朱成山,于1992年由南京市政府宣传部调到纪念馆工作。他介绍称,当年到纪念馆工作,很多人都说他是“南京大屠杀30万冤魂的守灵人”,“这也很好,这里埋葬的都是我们的先辈。我在这里,能够为先辈守灵,为民族守灵,为国家守灵,对我个人来说是一件很光荣的事。”

  作为一个老南京人,朱成山从小就听爷爷讲述南京大屠杀历史;在其后来的军旅生涯中,战友徐志耕的报告文学《南京大屠杀》也给了他很大触动;担任纪念馆馆长后,朱成山对那段历史进行了更为系统的学习。

  “刚到纪念馆时,这里只有一百件不到的文物;而现在,馆里的馆藏已逾15万件,其中有3万多件文物。”朱成山告诉记者,“一个博物馆最为重要的就是文物和资料,可以说,南京大屠杀的真相,就是通过我们多年来收集到的一连串证据,而变得越来越清晰。”

  更为重要的资料收集,是大屠杀幸存者的人证证言,为此,朱成山于1997年和多部门共同组织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全南京市幸存者普查工作。

  对于朱成山来说,“纪念馆里最有价值的就是埋在地下的遇难者的累累白骨。”这是侵华日军在南京实施暴行的最直接、最有说服力的证据,也是纪念馆在这里建馆的原因。这些年,朱成山先后两次组织对地下遇难者遗骸的挖掘工作。

  22年过去,朱成山与社会各界推动了十多年的国家公祭终于实现。他表示,“不能说到了今天就圆满了。正如习主席问我的,以后的工作方向是什么?未来,纪念馆要继续关注家族史和个人历史的收集和研究,让国和家成为密不可分的整体。”(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