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前驻华大使畅谈中罗往事:一路聊天没套出周总理生日

2015年01月03日 02:56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前驻华大使畅谈中罗往事:一路聊天没套出周总理生日
周总理接见罗马尼亚外宾,右一为罗明

  作为罗马尼亚前驻华大使,罗明的头脑里仿佛储藏着一部中罗历史的纪录片,可以随时流畅地播放。一旦他开口讲述,鲜明的影像瞬间掸净历史尘埃,从他的记忆里起飞,在倾听者的头脑中着陆。

  这位前驻华大使拥有浓厚的中国情结。自1950年被指派到中国学汉语,罗明在此后的半个多世纪里,几乎为所有罗马尼亚主要领导人和中国主要领导人作过翻译和陪同,他们是罗马尼亚的格罗查、乔治乌-德治、波德纳拉希、毛雷尔、齐奥塞斯库等,中国的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彭德怀、华国锋。1990年至1996年,罗明出任罗马尼亚驻华大使。

  这些工作身份,让他不仅经历和参与构建了不寻常的中罗关系,还见证了中国与苏联、东欧外交演变的历史进程。退休后,罗明仍心系中国,热心于参与中罗关系发展的诸多活动。

  见证者的口述,如汩汩溪流,最终汇聚于历史。借贯彻《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布加勒斯特纲要》的契机,北京记者团一行有幸在布加勒斯特拜访了这位见证历史的老人。

  第一批留学生的汉语水平最高 至今无人能超越

  2014年12月3日,踏着布加勒斯特市区的积雪,北京记者团来到一座老小区。眼前的建筑物毫无违和感——两排低矮的苏式住宅楼,设计朴素、格局统一,乍看有点像北京三环边上的和平里。眼前身着花呢格子西装的老人也无违和感,洋面孔一张口,流利的普通话娓娓道来。

  他是罗马尼亚第十一任驻华大使拉穆鲁斯·布杜拉,中文名罗明。罗明今年83岁,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中国通”。

  当天的会面有个小插曲。约定的拜访时间为上午10点,约9点55分许,罗明打电话过来询问,你们到哪儿了?他略带歉意地解释,老小区不太好找,怕我们的司机不识路。

  记者团确实在路上耽误了些许时间,倒非寻路难,而是意想不到的堵车。布加勒斯特的交通拥堵,似乎不逊于中国北京。见面后才知道,彼时罗明已经早早出了家门,在寒冷的室外站了十来分钟。当日,布加勒斯特白天的温度在零摄氏度以下,老先生的鼻尖、脸颊都冻红了。

  一见到我们,他快步上前,那双清亮、活泼的大眼睛里满满笑意。“你好。”他用中式礼节迎客,同在场每个人热情握手,宽大的手掌略微冰凉。记者团为晚到致歉,他连连摆手,说了几遍“没关系”,把我们迎进家门。

  出乎意料的是,前驻华大使的住宅如此简朴。一套一室两厅一卫的老房子,目测面积不到60平方米。小区建于1953年,当时是分配给铁路系统的职工房,距今已有61年历史。如此“长寿”的住宅楼,倘在中国估计称得上“楼坚强”了。

  罗明及夫人萨安娜将家中布置得极像中国文人的居所:墙上挂着友人赠送的书法绘画,旧版《诸子百家》、《鲁迅全集》等中文书籍挤满了书柜,兵俑等仿古的小摆件随处陈列,明清特色的上漆圆凳置于墙角。

  1949年中国同罗马尼亚建交后,周恩来总理曾致信罗马尼亚工人党第一书记乔治乌·德治,指出两国领导人之间要讲通话,必须得有翻译。

  随之,1950年12月初,5名罗马尼亚年轻人被选派到清华大学学习汉语,罗明与萨安娜均在其列,两人当时是同学,罗明当时才19岁。此后,匈牙利、保加利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国留学生陆续抵达,在清华组成了“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来华学习汉语的外国人。

  “我在国内没接触过中国人,对中国也不了解,只记得在中学学过一两页的中国历史。不过,当时我们国家跟中国是老朋友一样的感情。”罗明和同学们得到中国老师的悉心指导,至今他仍能叫得出每一位授课老师的名字,对他们充满感情:刚从美国回来的邓懿、曾在英国教授汉语的王怀还、运用最新教学方法和技巧授课的杜荣和熊毅……这些老师被誉为新中国对外汉语教育事业的拓荒者。罗明家中相册里,保留着多张不同年代、不同场合的师生相聚画面。“每次到北京都看望他们。”

  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清华大学的文科划归北京大学,“专修班”的老师和学生们于当年9月一起转入北京大学。按既定计划,汉语学习为两年。到期后,留学生要进入北大各系进行专业学习。

  罗明起先并不想选择中文系。“我是铁路工人的儿子,本能地对机械、技术等领域感兴趣,但组织让我继续学习汉语、学文学,当时有点想不开。”后来,罗马尼亚外交部一名同志说服了罗明:“作为一名外交官,你得了解该国家的历史、文学。”自此,罗明与汉语打了一辈子交道,并同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

  毕业后,罗明进入外交部,他的夫人萨安娜后来成为罗马尼亚著名汉学家。他们的女儿达尼亚出生在中国,长大后也入北大历史系读书,女婿也曾任罗马尼亚驻华大使。他们的小儿子罗扬曾在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留学,精通汉语,现在为罗马尼亚知名汉学家之一。

  时至今日,让罗明最自豪的是外交圈内外的夸奖:第一批留学生的汉语水平最高,至今无人能超越。

  陪同资本家出身的国家元首

  第一次访华

  1954年起,罗明开始担任罗马尼亚主要领导人的翻译工作。他的第一个重要任务是陪同罗马尼亚国家元首、国民议会主席团主席格彼特鲁·罗查博士访华。

  1954年9月至10月,罗查博士应毛泽东主席邀请访华。罗明再三提及,当年访问的理由很值得注意:“1954年你们国家正好决定走什么路。我记得接见罗查博士时,毛泽东主席很明确地解释:‘说服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跟我们继续合作’。他邀请罗查博士,是希望他把自己的经验、想法的转变过程,给中国的资产阶级介绍一下。”

  罗马尼亚解放以前,罗查博士本身就是大资本家,但他靠近共产党,后来真诚同罗马尼亚工人党合作建立政府。罗查博士的特殊身份被寄予希望。在华一个月,罗明随同罗查访问了武汉、重庆、桂林、广州、上海、西安等多个大城市,同中国一些有代表性的工商界人士有过交谈。罗明看出来,毛泽东希望罗查博士传递这样一种信号:中国共产党是愿意跟忠诚于民族事业的资产阶级合作的。“而且用你们独特的办法。对,公私合营。没有直接没收工厂、银行。”他补充道。

  回国后,罗查博士撰写了《在六亿人民的国度》一书,介绍中国的发展成就。1955年,得知罗明回到布加勒斯特,罗查博士曾邀请他到家里聚餐,并念了一段文稿中的内容,询问罗明意见:“你感觉怎么样?”罗明能感觉到,罗查博士希望这本书代表罗马尼亚人民对中国人民的深厚感情,也能促进罗马尼亚同中国的相互了解。出版后,这本书在罗马尼亚知识分子群体中引起了很大反响。

  陪同领导人的第一次访问,让罗明深入接触到了一个拥有几千年历史的国家。除了文化、建筑及各种艺术品外,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便是中国人对罗马尼亚人的“老朋友”态度。

  在国内,罗明从未接触过中国人,对中国没有了解。“我还记得中学最后两年,学过一页或者两页中国历史。但是1950年8月份,随着第一批中国留学生来到罗马尼亚,我们一下子跟他们成为好朋友。我父亲作为铁路局局长,曾邀请他们5个人来家里吃饭。我邀请他们到我曾就读的铁路工人中学参观。学校就建立在修理火车的工厂厂房中间空地,我认为还是有必要请他们看看,我们在什么环境中学习。当时我的英文还比较差,更多的时候用各种手势表达思想感情。学校艺术团也邀请中国留学生看表演……不论到哪里,我们都是手拉手的好朋友。我想说的是,这种亲密友好的关系,一下子就建立起来了。”

  周总理的回答很机智:

  “开花、鸡叫的时候”

  在外交部任职期间,罗明同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有过近距离接触,他对部分领导人的个性、谈吐印象深刻。

  资料显示,在一部拍摄于1956年的纪录影片《兄弟般的友谊》中,出现了罗明的身影,那时他的身份是中国领导人朱德出访罗马尼亚时的随行翻译。他流利的汉语甚至还曾“骗过”朱德的耳朵。朱德以为罗明是生长在中国的罗马尼亚人后裔,随口询问他出生在中国的哪个省份。当罗明回答说自己是罗马尼亚留学生时,朱老总大吃一惊,惊叹:“简直不敢相信!”

  1955年访问罗马尼亚期间,朱德下火车后曾在广场发表简短演讲。这名中国领导人的四川方言一度难住了罗明。一开始,完全听不懂。这个机智的年轻人很快观察到,朱德视力不太好,演讲稿上的字儿写得很大。罗明站在朱德身后,不慌不忙对照稿子“消化”方言,再对罗马尼亚民众进行翻译。“自从我踏上了罗马尼亚的国土,我就感到了罗马尼亚人民的热忱……”时隔近60年,罗明还能流利地背出朱德副主席演讲的开场白。他还记得,台下民众的掌声一波又一波响起,朱德很高兴。

  数年后,罗明在北京颐和园参观时偶遇朱德的警卫员。“你是罗明吗?”警卫员一下认出他,并邀请其拜访朱德。“哎呀,罗明,我的老朋友……”两人的合影至今还夹在罗明的相册里。

  “他们都喜欢我。”罗明自己笑笑。在朱德访问期间,罗明陪同了10天,老少两代人合作非常好。罗明当时年轻,中罗两国的领导人都把他当子辈对待,但他从未逾越冒失,总是很守规矩。

  1965年3月,周恩来总理曾率团到罗马尼亚,参加罗马尼亚工人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乔治乌·德治的葬礼,罗明再当翻译。在风雪中,67岁的周恩来总理跟随送葬队伍整整五个小时,徒步三四公里。葬礼结束后,周恩来总理从罗马尼亚部长会议大楼走出,准备回到下榻地。罗明向我们解释说,按照惯例,应由部长会议主席或第一副主席陪同。但周总理谢绝了这一安排,点名要罗明陪同即可。

  下榻处距离布加勒斯特市中心约30公里。刚上汽车时,罗明习惯性地拉出要客后面的小椅子准备坐下,便被周总理招手制止了。总理将罗明拉到身旁,如长辈般揽着他的肩膀,聊起天来。

  “其实我当时有个任务。”罗明神秘一笑。周总理问及他的家人,他一一介绍后,顺势反问:“总理您是什么时候出生的?”

  这是他的任务。罗马尼亚方面准备在周总理生日之时送上贺礼。周总理的回答很机智:“开花、鸡叫的时候。”

  “我想大概是春天吧。再想问具体的日子,他总用这样那样的句子绕出去。到最后,也只知道是3月份。”回忆起这段历史,罗明无奈地笑了。周总理的机智幽默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下车时,周总理还笑着拍了拍罗明的肩膀:“罗明,你没有完成你的任务。”

  “后来,我才知道周总理的生日是3月5日。”罗明说,通过旁人,他明白了总理的深意。“你们国家做过一个决定,不庆贺领导人的生日。那时候,苏联也有类似规定。”

  罗明还记得,时任罗马尼亚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的埃米尔·波德纳拉希,同周总理私交甚好。波德纳拉希病重时,中国还专门派出一支医疗队。1976年1月8日,得知周总理去世时,病榻上的波德纳拉希曾说过一句话,令罗明毕生难忘。“他说,那,我也可以走……”提到三十八年前的那一幕,记者面前的这位八旬老人几度哽咽。1月24日,被罗明视如父亲的波德纳拉希去世。

  1981年,罗明作为公使陪同一个代表团访华,受到邓小平的接见。“哎呀,我的老朋友。”邓小平紧握罗明的手,并拉着他一起照相。此前,罗明曾多次为邓小平当翻译,6年间同邓小平相处的日子加起来有10多天。“但是有一段时间他没有出来,跟他没有见面的机会。”久别后再见,邓小平还记得罗明,这让后者感到十分骄傲。

  罗明向在场的记者团解释了他回忆这些过往的用心。他多次强调,中罗双方一下子就建立了友好的关系,两国关系带有了一种独特的性质。

  收藏的那些珍贵历史照片

  在国家图书馆举行过展览

  停顿了很久,罗明的思绪再次回到两国关系上。2014年中罗迎来建交65周年和建立全面友好合作伙伴关系10周年。罗明强调,历史上,中国同罗马尼亚的关系非常好,一些个体间的私人关系也非常好。中罗领导人之间的密切交往促进了两国关系的发展,使双边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合作关系达到了全新的高度。而今重提恢复传统,他相信务实的交流合作可以再恢复,作为中国的朋友,罗马尼亚人民也愿意去做。

  作为罗马尼亚职业大使外交官协会副会长,退休后的罗明开始着手整理编纂中罗关系文件,由他主编的《罗马尼亚独立外交政策与中罗关系1954年-1975年》于2005年出版。这部文献汇编收入了30篇有关中罗关系的重要史料,包括中罗两国领导人谈话和会谈的记录,还有近50张反映中罗两国关系重要时刻的珍贵历史照片。他收藏的那些珍贵历史照片,最近还在罗马尼亚国家图书馆举行过展览。

  2013年,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在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举行,李克强总理出席会议,在这期间中国同罗马尼亚签订了多项重大协议。作为退休的外交官,罗明对中国驻罗马尼亚大使霍玉珍女士印象深刻,赞扬女大使及使馆工作人员在促进2013年布加勒斯特会晤及巩固中罗关系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在罗明看来,中国提出同中东欧16国建立“特殊”关系,是个英明的决定。“这些国家曾经几十年都是中国的朋友。他们的命运迫使他们注意中国,寻求中国的支持与帮助,找出一条有利于实现民族现代化的发展道路。”

  本版资料图片由罗明提供

【编辑:段红彪】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