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培养孩子善心的同时也要教会风险防范

2015年01月08日 10:15 来源:西安晚报 参与互动(0)

  “爸妈,我再也不相信陌生人了。”手机第三次被陌生人骗走后,已上初中的福建福州市14岁女孩小娟,前晚对爸妈说。当天傍晚,有陌生人以手机丢了要打电话为由,向小娟借手机。被骗过两次,但一直被父母教育要助人的她还是把手机借了出去,可转眼间陌生人不见了。(1月7日《海峡都市报》)

  在经济市场化、人口流动化的当下,一些人性扭曲、底线失守的作伪者,往往通过悲情的“苦肉计”进行街头行骗。面对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一名孩子以毫无防备的赤子之心,勇敢地援手。然而,“连续被骗3手机”让她体会到了现实的残酷和人性的冰冷,当善举遭遇欺骗,必然会导致小女孩渐趋麻木与冷漠。

  利他行为不仅得不到激励和认同,爱与善的力量反而被切割和利用。“连续被骗3手机”不仅给小女孩带来物质利益上的损伤,也带来精神世界的挫败和伤害。理想与现实的断裂和脱节,让一个天真、纯净的小女孩,逐渐感受到人性的复杂和现实的坚硬——为了保护自己,她宁愿从一开始就断定,所有的陌生人都不值得信任。

  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不再相信陌生人”是一种封闭性的社会排斥。一个原本善良、悲悯的小女孩,在遭遇接二连三的伤害之后,终于采取了“一刀切”的态度来打量陌生人。 “连续被骗3手机”尽管只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却为人们提供了一道现实而紧迫的考题——在风险社会,塑造未成年人善良、乐于助人等美好品质的同时,如何保护他们免受伤害?

  长期以来,在社会化过程中,存在着一种脱离实际的“童话教育”,即为了让孩子们健康成长,过滤性、筛选性地告诉他们“美好的事情”,却没有告诉他们人性也有阴暗的一面、社会也有残酷的一面。“童话教育”的大行其道,让孩子们的权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处于一种脆弱状态,难以分辨和抵御“人性之恶”和社会风险。

  只不过,看上去很美好的“童话教育”,通常会被坚硬的现实击碎,“连续被骗3手机”在本质上是“童话教育”失效甚至失败的产物。伴随着社会变迁,传统的教育观念必须进行重塑和更新;只有走出“以偏概全”“因噎废食”的教育误区,让孩子们感受一个全面、立体的转型社会,才能逐渐帮助孩子塑造一个强大、丰富的内心世界。

  “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这句话通常被用来形容人性的复杂与多变。良知的泯灭和人性的深度沦陷,一次又一次伤害未成年人。保护孩子们免受非法侵害,需要走出“童话教育”窠臼,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让孩子们先学会保护自己,再去传承文明、体味美好。■杨朝清

【编辑:孙静波】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