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科院科学家为蛙痴迷50年 三代人积累终获自然科学奖

2015年01月14日 16:5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网成都1月14日电 (记者 胡敏)“要记录青蛙的个体发育到变态的过程,得48小时不能睡觉”,因为感冒79岁的费梁还没来及取下输液胶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与老伴叶昌媛一起讲述了过去的工作,拉上实验室的窗帘,就是他们“我为蛙狂”的天地。

  日前,费梁和叶昌媛夫妇所在的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两栖动物系统学研究项目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他们的研究团队,经过50余年的积累,3代人的努力,重新定义了中国两栖动物。

  1961年以前,中国的两栖动物系统学研究没有系统采集,已知物种少,演化研究几乎为零。中国物种多样性在全世界排名第五,而两栖动物系统学研究几乎是在空白中起步。

  “这是一个接班任务”,1961年,费梁与同学叶唱媛同时踏入了中科院成都分院生物所的大门,所里领导交代的任务就是,接班著名动物学家刘承钊和胡淑琴夫妇的工作,研究中国两栖动物系统学。

  这个班一接就是54年,步入两栖动物系统学之初,学畜牧学出生的费梁几乎一头雾水,许多基本的概念还不清楚。经过一段时间后,费梁发现里面的学问很深,从一个门外汉转变成了行家。

  实验室、宿舍、野外,三点成了费梁的工作全部,“那个时候,我们野外考察都得带上10多件行李,时常在没有人烟的地方”,费梁说,到了夜晚都是铺上被盖睡在荒山野岭里。

  基础研究需要时间积累,行走在崇山峻岭间和埋头于实验室里,都不能中断。即使在“十年动乱”期间,费梁和叶昌媛以及他们的老师刘承钊和胡淑琴夫妇,都还保证有半天的时间工作。

  “在老师那里学到最多的就是他们治学的严谨态度”,费梁说,做学问实践后的事实才能反应成果,老师们人品和知识让其终生受益。

  在工作中,费梁曾连续48小时不睡觉,只为了记录青蛙的个体发育到变态的过程,拥有好视力的他曾视网膜脱落,只为了通过解剖镜手绘细如针的青蛙骨骼。

  费梁感冒未好,但讲到过去的工作经历依然清晰,叶昌媛也不时补充。和老师一样,费梁和叶昌媛后来也成了伴侣,如今他们两位已成了中国两栖动物系统学研究领域的泰斗。费梁用“志同道合”来形容与老伴的关系,在工作中他们也有争得面红耳赤的时候,不过,他们的意见最后都会统一,这个统一标准就是“事实”。

  1996年费梁退休,他把接力棒交给了自己的学生江建平、谢峰等人。从第一代已故的胡淑琴教授,到第二代费梁和叶昌媛,再到他们的学生江建平、谢峰等人,三代人用眼睛细微观察两栖动物结构,用双腿走遍中国各地采集标本。54年来,他们创建和完善了中国两栖动物鉴别标准和分类体系,完成了国家级两栖动物物种编目。三代人形成的《中国动物志·两栖纲》、《中国动物检索》等著作已成为国内外两栖动物鉴别与分类的重要标准。

  “做学问苦,做基础学问更苦,人们往往忽略了基础研究”,中科院成都生物所副所长叶彦说,科学研究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基础研究的意义就在于先有理论,才有实践。

  来自法国的世界著名两栖动物学家AlainDubois教授曾这样评价费梁等人的研究成果:“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各国研究两栖动物的科学家来说都是十分有用的,他们提供一个独一无二、完整的中国两栖动物名录,这将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一种推动作用。”

  目前,费梁和叶昌媛夫妇还处于退而未休的状态,他们下一个任务是编著400万字的《中国两栖动物》英文版。(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