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别让奇葩拆迁队成新闻现象

2015年01月23日 11:15 来源:长沙晚报  参与互动()

  据媒体报道,近日,一则关于“大妈拆迁队”的视频被上传于网络,引发关注。据记者采访获悉,网曝内容发生于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大妈拆迁队”由近20名中年妇女组成,被别有用心的人组织起来,一人200元钱参与拆迁,几次对被拆迁户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身体伤害。

  “大妈拆迁队”,这词甫一入网,就把网友惊呆了。因为就在上个月,媒体刚曝光河南南阳“艾滋病拆迁队”。那起事件经过调查,拔出萝卜带出泥,最终让当地多位官员受到处理。

  毫无疑问,非法拆迁队给人的印象是暴力的。而今它前面加了诸如“艾滋病”、“大妈”等词,让人苦笑之余,难免也会开启“细思恐极”模式。众所周知,随着《物权法》和新拆迁条例的施行,以及国家层面在着力打破“GDP崇拜”,强拆行为确实已经有所收敛。但在某些地方,变异的“推土机经济”仍然存在。一旦拆迁只追求效率,就会绕过法律程序,一些非法手段就被某些人运用起来。

  而审视这些非法拆迁行为,我们不难发现,不论是“艾滋病拆迁队”还是“大妈拆迁队”,这些为了私利的拆迁队员就像干坏事的短工。他们常用恐吓、骚扰、打骂、撒泼等手段,干活和拿钱的时候,手脚都很麻利。这也从侧面折射出了当地法律威信值偏弱。所以,当地有关部门应该在处罚这些奇葩队员的基础之上,做好“以案释法”工作。

  当然,如果对这类事件的调查处理只是蜻蜓点水而不是将病灶连根拔起,那么即使“大妈们”散了,也会有其他奇葩拆迁队出现。因此,我们必须让反思的焦点上升到更高层面,解剖诸如“大妈拆迁队”的存世生态。原因很简单:如果没有拆迁者的谋划指使和利益诱惑,这些个体不会被有序组织起来屡屡逼迁;如果没有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管乏力甚至共谋,大妈们也不敢如此明目张胆、气焰嚣张。

  奇葩拆迁队的出现无疑是在挑战我国法治的权威。国家三令五申,不允许任何单位和个人采取非法手段逼迫群众拆迁。拆迁工作要牢牢遵守法治规则,这是底线也是国家意志。然而,在“艾滋病拆迁队”、“大妈拆迁队”等一系列事件中,常识却被边缘化,法律底线被一再突破。这说明,之前惩戒一些地方的非法强拆和逼迁行为形成的威慑力不足。所以,眼下最要紧的是,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各地应主动结合地方实际,建立扎实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维权机制和违法问责机制。并且,在此基础上加强监管,严惩非法拆迁者和利益“保护伞”。目前,柘城警方已经开始对“大妈拆迁队”着手调查,“大妈们”会受何处理、幕后指使者是谁、有无官员牵涉其中等问题,都值得我们拭目以待。评论员 李松林

【编辑:孙静波】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