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寺院“少林化”喜乎忧乎

2015年01月29日 14:33 来源:羊城晚报  参与互动()

  如果有一种商业行为会惹来板砖无数、争议不断,很可能出自它的手笔——“少林寺”牌匾正以加速度悬挂到各地佛教古刹的横梁之上,随着“加盟”,一些长期不受游客待见的寺庙正成为其附属“下院”。(1月28日南方网)

  成为少林寺的下院,古已有之。只是如今不少地方政府正以一种更饥渴的姿势熊抱飞来的名牌效应。

  以后不用长途跋涉,到嵩山求神拜佛,完全可能在本省内就能完成,这是否该令人高兴?在一线城市,这样的情景也绝不是幻想——政府牵头,先签订一份托管合同,然后在某个千年古刹的牌子上,再加上少林寺的匾额。说的当然比做的简单,这中间难免还会涉及到门票分成、产业合作、地块承包等等各种各样的问题。在大城市寸土尺金的情况下,要想划出这么一大块黄金地段,无异于在身上割一大块血淋淋的肉。

  “割肉招商”模式大城市难行,但在其他地方看来,反倒是让本土佛教资源得以充分发掘的机遇。这种双赢,首先在于地方政府与少林寺的“互捧”。地方政府出让土地和古刹的管理权、营收权,期待利用少林寺过硬的名气捧红当地;而少林寺则期待通过派驻僧侣团,发展产业链,对自己的品牌进行推广——两边都想办成一家家连锁式的主题寺院,好在全国各地多点开花。

  梦想通常很美好,现实往往很骨感。2014年,以托管方式最新进入下院序列的山西灵石县资寿寺,未来蓝图包括一个“少林资寿文化产业园”,占地是原寺庙的6倍,但如今寺庙依然冷清,几乎没有游客。2008年第一家进行托管的昆明官渡古寺,政府把38.6亩最好的地块无偿交给少林寺教授武术,第一年有近800名学生,现在只剩下200多人。

  各地古刹原各有历史传承、独特文化,但现在却面临被逐渐同一化。少林寺作为事实上的“运营方”,在合同期内亏损自负,但只要赚足了眼球,就可拍拍屁股潇洒走人。而地方政府却可能面临得不偿失的结果——有一些寺庙,历史教派明明不是禅宗,也还是要插一只脚,挂一块匾,不说对不起老祖宗,在信众眼里也是够别扭。

  这种依托名牌效应,企求快速发达的终南捷径,到底能走多远,暂时不得而知。方丈释永信说,商业运作是为了佛教传承,过程是“随缘方便”,目的是“弘扬佛法”。大师说得玄妙,就不知诸位看官买账否?方三

【编辑:孙静波】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