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文章谈工业中高速增长:需重塑工业增长动力机制

2015年02月02日 13:12 来源:《求是》  参与互动()

  新常态下工业增长动力机制的重塑

  近年来,我国工业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出现了持续减速迹象。工业的持续减速,意味着我国工业发展出现了趋势性变化,正步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当前,要立足于中央关于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战略判断,加快转变工业增长方式,着力重塑工业增长动力,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一、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后期的新阶段

  从“十二五”开始,我国经济进入了中高速增长的新阶段,与此相关的工业化从投资驱动向效率驱动稳步转变。我们的有关研究表明,到2010年“十一五”结束,中国开始步入工业化的后期阶段。在新的发展阶段,我国工业经济出现了一些重大变化。

  工业潜在产出增长率下降。潜在产出指的是在稳定价格水平下选择可利用的最佳技术路线实现资本和劳动力充分利用时所能达到的产出。决定潜在产出增长率的主要因素有三个:一是资本形成速度,主要由投资增速决定;二是劳动投入增长速度,主要由人口数量和结构的变化决定;三是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主要由技术进步等因素决定。从资本形成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资本快速积累,1980—2012年间工业资本存量增长了18倍,形成了投资驱动的增长模式。到了今天,这种模式已难以持续,工业将从外延式增长向内涵式增长转变,资本形成速度将会放缓。从劳动投入看,我国人口增速近年来明显放缓,人口结构出现老龄化趋势,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大幅减少,今后工业部门劳动就业增速将大大降低。从全要素生产率看,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工业转型升级,全要素生产率改善对工业增长的贡献将稳步提高,但在短期内难以抵消资本形成和劳动力就业增速放缓的影响,从而导致了工业潜在产出增长率的降低。

  工业生产要素禀赋发生显著变化。改革开放后,我国主要依靠劳动力等低成本优势,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近年来,随着劳动力等要素成本逐年攀升,曾对工业增长起关键作用的低成本优势正逐步丧失。但要看到,在传统比较优势削弱的同时,我国工业正在形成新的优势。一是劳动质量得到提升。有研究表明,我国因劳动质量提升引起的劳动力投入年均增长率呈加速趋势,从1982—1987年间的0.17%上升到1995—2000年间的1.7%。新世纪以来,随着教育培训投入增加,因劳动质量提升引起的劳动力投入增长率在持续提高。二是资本积累和资本形成加速。目前,中国已跻身对外投资大国行列,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从2007年的187.2亿美元上升到2013年的901.7亿美元,年均递增30%。三是技术水平大幅提升。2013年,国家知识产权总局共受理发明专利申请82.5万件,同比增长26.3%,连续三年位居全球首位。此外,中国在短短几十年时间里建成现代化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极大地改善了工业增长的基础条件。

  工业化推进方式正在加速转变。一是随着工业化进程不断深入,近年来主要依靠要素投入推动工业发展的动力减弱,技术进步日益成为推动工业发展的主要动力。二是工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转向结构升级和效益提升。工业作为技术进步的基础载体,将通过全方位创新不断改造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从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生产组织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的改进。三是工业对服务业的带动作用增强。先进制造业是工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结果,是西方发达国家控制全球分工体系的战略制高点。下一阶段,随着我国先进制造业加速发展,工业企业会越来越多地将服务业务外包,逐步形成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巨大需求,从而带动服务业比重和质量的提升。

  二、结构失衡是制约新阶段工业增长的主要矛盾

  长期以来,我国工业实现快速增长的同时,也积累了不少结构性矛盾。概括地看,这些矛盾集中体现在产业、需求、财富三个层面上。

  产业结构失衡。主要体现在产能过剩与供给不足并存。一方面,大量投资向一些行业集中,造成了严重的产能过剩。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及时化解,在微观层面会出现恶性价格竞争、企业效益下滑、企业破产等现象,在宏观层面会加重环境问题,引发系统性经济风险,从而影响经济社会稳定发展。但在另一方面,由于技术水平落后等原因,不少高端生产环节存在严重的产能不足,甚至一些产能严重过剩产业的高端环节,同样依赖进口。例如,芯片产业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但我国芯片90%依赖于进口,每年进口额超过石油。又如,机械工业是决定工业竞争力的基础性行业,但我国在发动机、液压、传动和控制技术等关键零部件生产方面核心技术不足,同样需要进口。

  需求结构失衡。主要表现在三大需求比例的不协调。一是工业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2002年以来,我国资本形成超过最终消费,成为工业增长的主导拉动力量。2002—2013年,资本形成对国民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52.31%,比最终消费高出7.59个百分点。工业投资的高速增长带来了投资效益的下降,2013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仅为0.15,远远低于1984年以来0.38的平均值。二是消费需求占比过低。消费需求不足,一方面与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低、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等因素密切相关,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因为需求结构和产业结构不匹配,造成大量消费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三是部分产业的发展高度依赖于外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促进了民族产业的振兴。然而,由于长期依靠外需拉动,我国一些外向型产业在发展中高度依赖全球市场,一旦全球市场不景气或者遭遇国外贸易保护政策就会受到巨大冲击,造成工业乃至国民经济波动加剧。

  财富结构失衡。经济发展过程实际上是财富创造过程,而现实中存在三种类型的财富。一是劳动财富,指那些需要人类劳动创造的,能够给人类带来某种物质或精神上满足的产品或服务。二是自然财富,指大自然赋予人类的,需要人类保护和修复的,能够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保障的自然环境和矿产资源等。三是人文财富,指人类生活中自然产生的,或者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给人们带来精神满足的文化、情感、安全等。三种财富均衡发展是一个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长期以来,我国工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创造了劳动财富,但却损耗了大量的自然财富和人文财富,以至于大量生产行为徒劳无益,劳动财富增长产生的正效用被自然财富和人文财富减少带来的负效用所抵消。目前,从劳动财富上看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在自然财富和人文财富方面的排名却相对落后。对一个国家来讲,如果三大财富失衡状况长期得不到扭转,必将走向彻底贫穷,即受自然财富和人文财富不足的影响,劳动财富创造能力也会逐步减弱,最终陷入三大财富均贫穷的境地。

  三、新常态下推动增长的关键是转换工业动力机制

  经济增长实践表明,任何国家都无法依靠一种增长模式实现经济的长期繁荣,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增长动力的转换。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们需要重塑工业增长动力机制,推进要素扩张驱动向技术创新驱动转换,不断提高工业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

  完善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机制,提升工业化的“广度”。当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继续通过规模经济提高效率变得越来越困难,提高工业效率将更多依赖金融、物流、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过去工业中很多服务性质的业务更多地留在企业内部,采取非专业化的方式完成,而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服务性质的业务将被分离出来,由专业的生产性服务企业以社会化的方式组织完成,从而大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工业效率的提高。在这种调整机制作用下,工业化的继续推进不是带来工业部门比重的继续提高,而是导致第三产业比重的提升,从而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完善工业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机制,提升工业化的“新度”。当前,在发达国家纷纷“再工业化”的背景下,以制造业的信息化为核心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方兴未艾,其核心特征是制造的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和个性化。正如“第一次工业革命”成就了美国和德国的经济崛起,“第二次工业革命”实现了日本的制造业赶超,“第三次工业革命”也将改变产业国际竞争的关键资源基础,从而重塑全球产业竞争格局。这对于我国工业发展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国要抓住制造业信息化的机遇,积极应对新工业革命的挑战,坚持新型工业化道路,借鉴世界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模式,将物联网、服务网以及信息物理系统融入制造环境,打造“智慧工厂”,争取在世界制造业生产方式的变革中赢得先机。

  完善工艺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机制,提升工业化的“精度”。工业发展水平不仅体现在整机生产,更体现在基础零部件生产。长期以来,我国有些产业尤其是装备制造等产业呈现“强整机、弱部件”格局,如工程机械在整机方面,国内企业已做到了世界领先,但关键零部件如发动机、液压件还需要大量进口。造成基础零部件环节薄弱的原因,往往不在于技术本身的高低,而是在于企业长期发展中积累的工艺经验不足,造成制造精度不够。今后,我国工业发展的一个方向是大力发展精密制造技术和特种制造技术,加大对加工制造精度的追求。另外,一国工业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不仅取决于制造技术的先进性,而且取决于商业模式的先进性。下一阶段,国家在大力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同时,应着力为商业模式创新创造市场环境,尤其是在物联网、大数据等一些新兴领域,尽量避免对企业的创新性行为进行过度限制。

  完善基于三大财富平衡理念的产业转型升级机制,提升工业化的“高度”。现阶段,我国应按照三大财富平衡发展的要求,推进工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一是嫁接改造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往往被等同于低附加值产业,事实上如果采用人文因素和工业文明对其嫁接,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样也可以成为高附加值产业。二是优化升级资本密集型产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抑制资本密集型产业的盲目扩张,避免物质财富对自然财富的过度侵蚀。三是大力培育知识密集型产业。目前,相比于东南亚一些国家,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已不具成本优势,但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在中低端的知识密集型产业上成本优势仍然明显,因此是今后推动工业发展的重点支持领域。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作者:黄群慧 原 磊

【编辑:孙静波】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