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一号文件凸显"问题导向"思路 "对症下药"解三农困局

2015年02月02日 16:51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

  连续十二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锁定“三农”。2月1日,《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如约而至,为新常态下“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清晰思路,并指定了“强”、“富”、“美”三大方向。

  《意见》围绕现代农业、农民增收、新农村建设、农村改革、农村法治五个部分展开,在专家看来,《意见》坚持了问题导向,可谓“对症下药”,现实针对性突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系列重要讲话中,贯穿着强烈的问题意识、鲜明的问题导向。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就《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向全会作说明时指出,我们强调,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可以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

  突出问题导向,才能牵住问题的“牛鼻子”,才能对症下药,攻坚克难。《意见》开篇便提到了“四个如何”:如何在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如何在“双重积压”下、如何在资源环境硬约束下、如何在城镇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表示,这集中体现了中央对“三农”工作的全面思考。

  农业如何强?

  突出“可持续发展”

  问诊:

  日益稀缺的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以及不具竞争力的价格,正对农业生产高投入高产出的旧有发展模式亮起“红灯”,不少农民感慨“地越种越硬、越种越薄,肥越施越多、成本越涨越高”。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坦言,经过多年不惜代价的增长,目前我国农产品供给处于过剩状态,但是这种农业发展方式是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在增产的背后土地污染、地下水下降等问题日益凸显,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已经不可持续,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迫在眉睫。

  药方:

  《意见》指出,必须尽快从主要追求产量和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科技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作用。

  参与文件起草者透露,这次文件跟过去的文件存在“很强的关联性和连续性”,在去年“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要“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

  共青团陕西省委农工部部长魏延安分析,农业始终是四化同步的短板。为实现十八大要求的“四化同步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农业现代化。

  中国农科院农经所研究员朱立志认为,一号文件对“转方式”浓墨重彩,极具针对性,传递出我国必须走现代农业道路的信号。

  农民如何富?

  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

  问诊:

  在当前经济增速放缓的形势下,占农民收入大头的打工收入,其增长前景不容乐观;而在家庭经营性收入方面,农业生产成本上升与大宗农产品价格低迷“双碰头”,老乡的种田收入增长空间进一步缩窄。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我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2003年为0.479,2008年达到最高点0.491,这之后逐年下降,2014年的基尼系数是0.469。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院长刘元春表示,0.47到0.49之间的基尼系数反映出目前我国收入差距仍然比较大。尤其是城镇居民内部、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都比较大。“比如说城乡差距大概有3倍,按照城镇工资统计,高收入行业和低收入行业有4倍左右的差距。”

  药方:

  农民增收是每年关注的重点。文件明确提出,努力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保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势头。文件强调,富裕农民,必须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开发农村二三产业增收空间,拓宽农村外部增收渠道,加大政策助农增收力度。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党国英认为,《意见》对农民增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破解方案,内外兼具、多措并举。《意见》提出,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出乡村生态休闲、观光农业的思路,对提升农业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有一定帮助。此外,《意见》提出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可进一步激活农村要素资源,为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提供了可能。

  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商务部特聘专家、农业部农产品市场流通专家洪涛认为,大量的补贴、收储已经不适应农业发展,既不反映市场的供需规律,也给农村可持续增收带来挑战。农产品目标价格改革,虽然短期内可能对农民收入产生一定影响,但是长远来看,理顺了市场关系,有利于农村的增收。

  专家认为,除了农产品外,目前在外务工也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近年来,种植业的收入比重在不断下降,非种植占比不断提升,农业结构变化就是农民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目前农民工在技能培训、工资水平、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还存在不足,落实同工同酬、扩大城镇社会保险对农民工覆盖实际上是变相增加了农民收入,也有利于使农民的各项权益得到保障。

  农村如何美?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问诊:

  当前农村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还比较低下,农村的人居环境还需要大力改善,农村老龄化、空心化程度比较严重。

  随着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农村生活方式的急剧变化,许多污染由城市向农村转移,产生了严重的土壤、水质、空气和农作物污染等问题,而且呈现出多种类、难降解、高危害等特性,一些地区已呈“垃圾围村”之势。

  药方:

  文件提出,加快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出今年解决无电人口用电问题,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让农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认为,和以往一号文件相比,今年文件在强调水、电、路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还强调公共服务水平及文化建设,提出要创新乡贤文化,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升至新的高度。由“物”到“人”,新农村建设迈向“看得见青山绿水、留得住乡愁”的新阶段,内涵更为丰富。

  “在推进路径上,文件首次提出‘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建设’,这将有益于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加入新农村建设,让新农村建设更可持续、农民获益更实在。”李国祥说。

  改革如何推进?

  完善顶层设计,抓好试点试验

  问诊:

  农村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的流动长期被禁锢,产权归属不清晰,如何“唤醒”农村大量“沉睡的资产”,已成“三农”发展的一大挑战。

  而集体经济乏力,给农民增收带来了巨大的困扰。在改革逐渐走入深水区的同时,如何破解农村急需解决的难题以及激活农村发展活力成为现在关注的重点话题。

  药方:

  2015年,改革仍然是统领农业发展的关键词之一。《意见》指出,完善顶层设计,抓好试点试验,不断总结深化,加强督查落实,确保改有所进、改有所成,进一步激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一直以来备受市场关注的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意见》提出,必须把农村改革放在突出位置。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开展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所所长叶兴表示,30多年前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通过生产关系的调整,释放了长期被禁锢的生产力,农村经济获得极大发展。当前我国农村面临的问题,仍然在于旧体制的制约,唯有通过改革来破题。

  “文件部署的这些改革,意在通过市场化手段,激活被长期压抑的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和农村产权,实现其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让农村‘沉睡的资本’得以‘活’起来,进一步激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叶兴庆说。

  专家认为,农垦改革首次纳入一号文件并成为改革重点,这也是《意见》的一大亮点。

  其实,从去年开始,中央将农垦改革提升到空前的战略高度,在顶层设计、实地调研方面均给予大量关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将推动农垦改革发展纳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重要改革举措实施规划(2014-2020 年)》和年度工作计划,去年下半年八部委联合对农垦进行全面调研,时间、空间跨度都远超外界想象。

  齐鲁证券农林牧渔研究团队在其研报中称,今年农垦系统将迎来加速变革的一年。(徐曼曼 综编)

  相关链接

  改革开放后17个一号文件锁定“三农”

  中央一号文件是中共中央每年发布的第一份文件,聚焦的主题往往是国家当前需要重点关注和亟须解决的问题,在全年工作中具有纲领性和指导性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共有17个。

  1982年到1986年,中央连续5年发布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五个一号文件。

  2004年至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又连续12年聚焦“三农”。

【编辑:刘彦领】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