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建设医疗质量评估体系需要后勤支援

2015年02月03日 15:21 来源:羊城晚报  参与互动()

  衡量医疗事业水平的高低,除了看量,还要看质。在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同时,如何保证“把病看好”,同样值得引起重视。有记者认为,当前行业标准做不到严格统一,各地区医疗卫生质量更是参差不齐,医疗质量评估体系亟待建立,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任重道远。

  建立统一完善的医疗质量评估体系,使不同地区、不同机构同一专业同一级别的医生医疗质量大致处于同一水平,毫无疑问值得期待。但是,要建立这样的质量评估体系,显然需要强有力的后勤支援才能完成。

  医学终归是一门经验科学,一位名医是在无数患者成功和失败的经历上炼成的。一名医学生在学校学习毕业,到临床能够独立熟练处理患者,中间有很长的路要走。比如,为保证新毕业的医学生的临床技能,国家卫生计生委正在大力推行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新毕业的医学生,无论学士、硕士还是博士,一律先进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通常设在大型三甲医院)培训三年之后,才能到被录用医疗机构上岗。

  一个医学生从本科到博士毕业,短则八年,长则十一年,终于熬到毕业,又要接受三年的住院医师培训,在长达十四年的时间里,几乎是只投入无产出。欧美国家的医学生通常都是博士毕业,其理论学习和临床培训的经历漫长严苛,但一旦毕业独立行医,则薪酬丰厚。而我们的医学博士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已然30有余,却面临着白手起家的窘况。用句通俗的话说,对于医生这门工作,不能医疗质量向欧洲看齐,薪酬水平向非洲看齐。

  住院医师培训期间有薪酬,大致也就够生活费,这如何能使人安心培训?就业之后倘若初级医生的薪酬并无吸引力,又如何使人愿意培训?长此以往,会不会导致医学生们都尽量争取在本科毕业之后就业?抑或是尽可能地规避培训,比如到无需培训即可上岗的机构?

  保证医疗质量的另一个重要途径,是充足的诊疗时间和在职培训。都说欧美国家的医生细致认真,但人家实行的预约诊疗,一个上午就看几个号,非约免谈。而我们现在很多大型三甲医院的医生,整天疲于奔命,一个上午门诊挂出四五十个号,还不时有人央求加号,分到每个病人不到5分钟,俗话说“萝卜快了不洗泥”,挂一漏万在所难免。为了方便患者就医,绝大多数的医院每周开诊七天,医生周末轮流排班忙得连轴转,哪有充裕的时间进行系统的在职培训?如果参照欧美标准,控制每个医生每个单元的门诊量上限,严格按照五天工作制落实医生的出诊时间,看病必然会“难”上加“难”,有关部门和社会舆论又是否能够容忍?

  综上所述,建立有效的医疗质量评估体系,虽有利于保障医疗行为和水平的同一性,但需要整个医疗系统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与准备。除此之外,我们还要避免陷入“标准主义”的桎梏——希望一切医疗行为都建立在“客观”的“指标”之上。须知,个体之间的差异巨大,疾病也不是按标准发生,同一疾病在不同人体的表现不同,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发生的同一疾病表现也有不同,其治疗也需因人、因时而变…… (剑客 作者是医疗界人士)

【编辑:吴涛】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