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寻找“廖厂长”:共圆一段理想与信念的家国梦

2015年02月12日 17:4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寻找“廖厂长”:共圆一段理想与信念的家国梦
“廖厂长”(中)与故友合影。 唐小晴 摄
当年的“廖厂长”(右二)与复旦学生考察队合影。 资料图 摄

  中新网长沙2月12日电 题: 寻找“廖厂长”:共圆一段理想与信念的家国梦

  记者 唐小晴

  25年前,复旦大学学生吴晓波等4人决定开始一场关于理想的远征,素昧平生的湖南涟源人“廖厂长”慷慨解囊,为青年学子的家国情怀圆梦。

  25年后,已是中国著名财经作家的吴晓波通过微信发文《只有廖厂长例外》,在一代伟人故里湖南引发找寻好人“廖厂长”的热潮。

  “廖厂长”是谁?为何吴晓波在25年间唯独念念不忘“廖厂长”?

  岁月沉香,理想绽放。从寻找到重逢的温情聚首,一段尘封了25年的往事,在中国刮起了一股关于理想、信念、家国情怀的探讨飓风。

  “廖厂长”的资助

  1989年春,正在复旦大学读大三的吴晓波与其他三位同学激情满怀,共组“上海大学生南疆考察队”,希望去中国南部考察。但因资金不足,考察久未成行。于是他们拿着校方的介绍信,骑着单车四处筹资,但最后只筹得一台相机、几件衣服和几百元钱。不想轻言放弃的年轻人最终选择在报纸上刊登求助信。

  此时,千里之外的湖南娄底,怀揣实业报国理想的“廖厂长”正迎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刚从政府机关下海创办经营着一家机械加工的小企业。

  吴晓波及其同伴求助的消息辗转被“廖厂长”得知,感怀年轻人的理想主义和家国情怀,在托友人证实情况后,毫无顾忌地为吴晓波一行寄去7000元钱。

  “廖厂长”的雪中送炭,开启了一段年轻人生命中至关重要的理想征途。半年间,四位大学生考察了江西、湖南、云南等11个中国南方省份,期间特意到娄底拜访了这位姓廖的好心厂长。

  “在那个年代,7000元是一笔巨款。我们收到时非常惊讶,几乎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吴晓波回忆,他们当时见到的“廖厂长”留着长发、带着大大圆框眼镜,寡言少语,相貌与实际年龄严重不符。无偿资助的“廖厂长”说他别无所求,只想看看他们的考察报告。

  “考察让我从愤青变得理性,真正看到了书本以外的中国,这一切源于廖厂长的无私资助。”吴晓波说,“廖厂长”慷慨解囊的一瞬间,理想主义光芒使这位平常人通体透明。

  寻找“廖厂长”

  2014年9月,吴晓波发表微信文章《只有廖厂长例外》,称“从这位廖厂长身上传递到了理想主义的余温”。这段发生在25年前的往事由此在坊间热传。

  人们开始寻找“廖厂长”,更引发了对于改革开放之初理想主义创业情怀的热议。

  “廖厂长”很快被媒体找到。他今年52岁,真实姓名廖群洪,现居长沙,任长沙市涟源商会副会长。

  10月25日,一个延展了25年的寻人故事在洪江古商城揭晓,吴晓波为廖群洪送上一束鲜花。“这是我这辈子第一次给男人买花。”这场25年后的感恩回响,暖热了“廖厂长”一腔热忱,亦使得台下观众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吴晓波说,在越来越物质化的当代社会,金钱是评价一个人价值所在的标准,任何东西都可交易。相比之下,“廖厂长”不计成本的行为十分罕见,他使我相信一句话:所谓的理想主义就是当我们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我们依旧能够热爱它。“这是我念念不忘廖厂长的原因。”

  “我也很想去看看中国的真实现状,正好晓波他们也有这个想法,能去实现一些我做不到的事情,这就是共鸣。”回想当年的举动,廖群洪坦言,自己想干的事,他们去干了,等于合作。这是一种真正的互相信任与承诺。

  理想、情怀、报国是“廖厂长”口中的高频词汇。他认为,一个普通的自己只是做了一件平常事,未曾想在别人的记忆中被保存了四分之一个世纪。作为中国的一份子,每个人都需从身边做起,影响他人。实现“中国梦”,所有阶层与力量都要通力合作,不喊口号。

  “我们的社会正变得越来越无纸化,精神匮乏,但理想之光仍在人们心中燃烧。他人困难时,伸出双手,互相搀扶前行,我们的明天会更美好。”廖群洪说,晓波可能从内心深处把我这个人理想化了,廖厂长是我,但也不完全是我。

  去年12月,“廖厂长·吴晓波青年创业公益基金”在长沙启动,为18至35岁的年轻人创业提供资金帮助、智力支持和资源扶持。至此,一个穿越25年的温暖故事有了新的续集:寻找新的“吴晓波”,催生下一个“廖厂长”。

  诉说“廖厂长”

  2月9日,记者来到“廖厂长”创业初期的娄底,寻找他曾经生活和工作的记忆,试图深入了解其人其事和背后的故事。

  娄底新大陆百货总经理谢长安系廖群洪的老友,亦是其委托核实“南疆考察队”真实情况之人。“友善、有理想”是谢长安对廖群洪的评价。

  他说,“廖厂长”当年资助吴晓波等人并非偶然,而是一种必然现象,折射出上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多重信息。

  谢长安回忆,1989年是中国改革开放艰难起步和艰苦探索的关键阶段,观念变革和人才流向成为中国继续前行的必要条件,“廖厂长”放弃铁饭碗和安逸的机关生活,甘冒风险,白手创业,体现的是知识分子的责任意识及实业兴国的理想与使命感。

  他说,吴晓波的南疆考察正好与“廖厂长”的理想对接,资助吴晓波一行是一种有深意的合作,顺理成章。

  出生书香世家的廖群洪一直就有“实现国家和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上世纪80年代初,他从中南矿业学院(中南大学前身)毕业后,分配到陕西某军工厂,后被娄底市作为技术人才引进到娄底市科委。

  为实现实业报国,廖群洪毅然离开机关单位,在娄底创办小型机械设备厂。虽创业失败,但他并未停止打拼脚步,卖掉厂房、还清债务,辗转赴长沙、广州等地从事对外贸易、IT等行业。“屡屡碰壁,但理想之光一直未泯。”

  谢长安表示,“廖厂长”之所以强烈震撼国人神经,原因有二:一是人们仍然怀念80年代的纯真、理想与家国情怀;其次,廖厂长”奖掖后进的精神及其始终不灭的理想之火难能可贵,因而得到关注、尊崇和“点赞”。这种宝贵精神,对推动中国人的创业和创新意义重大。

  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郑佳明说,“廖厂长”的产生是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理想主义的必然,也是湘人性格和湖湘文化的使然,现今社会仍需要出现更多的“廖厂长”。

  “廖厂长”的田园“中国梦”

  在湖南桃源县有一片万亩富硒高产油茶示范基地,是如今“廖厂长”“躬耕南阳”之地。沉浮半生,他选择投身武陵山片区油茶产业发展,希望带动农民致富,实现自己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蓝图的梦想。

  湖南博邦农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这片基地的投资商。如何做大做强中国油茶产业是该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李学文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他为此赴多地寻求志同道合之人共谋发展,但均因“不看好油茶产业发展”而屡遭拒绝。

  获悉“廖厂长”事迹后,深受感动的李学文尝试寻求他的帮助。李学文2个月内“三顾茅庐”,终促成廖群洪赴桃源油茶基地做了几次考察,达成合作。

  “国家非常重视木本油产业发展,茶油是东方的橄榄油,是颇具广阔发展前景的健康食品产业。”廖群洪说,他与李学文一样,冀在农业现代化的大背景下,通过做大农业企业,创造条件让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形成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工业化,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廖群洪认为,国家正在大力推行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农业现代化发展“两位一体”、紧密相连,投身油茶产业发展,应该可以为中国的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探索有益经验。

  他透露,其已计划在武陵山片区种植100万亩油茶林,以此拉长油茶产业链,带动农民就业。目前正在与相关企业谈判合作。

  如何拉长这条“致富链”?廖群洪说,这个环节包括良种选育、苗圃建设、栽培技术开发和培训普及,以及有机肥的生产使用与油茶果的技术采摘。通过此过程,农民可用土地和林权与企业合作,并探索有效合作方式,利用企业发展,持续且长期提高农民收入,带领农民脱贫,并将如今每亩茶林20-30斤的油产量提升至每亩100斤。

  “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这是我心中一直存在的田园‘中国梦’。”虽已剪去长发,但廖群洪眼中的激情不减分毫。

  如果说廖群洪25年前帮助吴晓波是一场志同道合的共鸣,那么今日与李学文携手不仅是一场并肩前进的“战斗”,更是“廖厂长”——一个普通中国人国富民强理想和情怀的另一种表达。(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