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豫剧“结情”:来到青海 就是青海人

2015年02月14日 18:0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网西宁2月14日电 题:豫剧“结情”:来到青海 就是青海人

  作者 张添福

  14日,农历腊月二十六,青唐古城西宁,晴。连日来的好天气,终于让卷缩了大半个冬天的西宁人舒展开了身心。人们不禁感叹:春天好像真的来了……

  再过四天,就是羊年春节,西宁各个城区的街头上,大红色的彩色拱门上,盘旋着神气活现地龙的造型,多个商铺的门口早已挂起来了三三两两的大红灯笼,卖春联的地摊上,人头攒动。诸多中国元素早已把有点萧条的冬日西宁装点的喜庆而吉祥。

  在西宁城区中央位置的麒麟湾公园里,三、五位老人们各自聚在一起,下象棋、打牌,多半老人则坐在小马扎上,看着来来往往的行人,享受着冬日里的阳光带给自己春天般地温暖。

  下午两点来钟,麒麟湾公园里的小广场上,几位上了年纪的老人,摆开自己的家伙什,二胡、板胡、梆子、笛子、边鼓……

  64岁的李清乐戴着一副厚厚的咖啡色镜片的眼镜,40年前他从河南新乡支边来到青海,改不变的是乡音,忘不了的就是打小耳濡目染的豫剧。“我们几个人里有来自河南的、陕西的、山东的,闲着没事,就组了个小乐团,也算是丰富老年生活吧,这叫精神享受……”

  李清乐说,快过年了,很多伙伴都回家了,现在只剩下几个人,虽然青海流行花儿,但很多青海人还是喜欢豫剧里的传统戏,像《穆桂英挂帅》、《白蛇传》。

  “以前家里的老人们都在,经常回河南,现在都没了,回的就少了。”李清乐笑着说,年轻的时候回河南,觉得挺好,现在回去,就适应不了,那里太热,“青海是我的第二故乡啊,扎下根了。”

  “腊月二十九就要回来啦!”谈及女儿,李清乐笑着提高了嗓音,“心里每天数着日子等她来……24岁了,在新疆的一家银行上班,以前回西宁不方便,现在可以坐高铁了……子女们能早点成个家,这是老人们的心愿呢。”

  说话间,豫剧小乐团里的伙伴们来齐了,二胡、梆子、笛子的音符,伴着一位中年女士圆润地唱腔,洋洋洒洒。

  “豫剧比秦腔好听多啦,雅观些,柔一点。”远处,和煦地阳光眯地85岁高龄的王自立老人家睁不开眼,生在秦腔“老家”陕西的他,提及豫剧,丝毫不吝赞美。“来青海快五十年了,以前在老家听秦腔,到青海后听工友们唱豫剧,慢慢喜欢上了。”

  王老爷子戴着灰色礼貌,一双黑色运动鞋,逝去的年岁在他的瓜子脸上留下了沧桑的纹路,但他耳不聋、眼不花,说话利索,很爱跟人聊天,显得精神倍好。

  对陕西老家的乡愁,在王老爷子看来已经淡了很多,“家里老人们都不在了,回去的次数少得很,回去也就是到老人们的坟头上烧个纸。”王老爷子说,在青海牧区干了三十年的公路维修、养护工作,吃惯了青海的牛羊肉。

  如今,一个人支边来到青海的王老爷子,已经是四世同堂,一大家子十几口人都在西宁,“有的在上班,有的还在上学,平时儿孙们团聚少,每年年夜饭都在饭馆里吃,孩子们聚在一起爱喝酒……不管在哪,反正是个团圆年嘛。”

  王老爷子家离麒麟湾公园还有几公里,只要不下雨、不刮风,都会坐公交车来,“老年公交卡一年能刷240次,十个年轻人里有8个会给我让座。在这里认识了几个老伙伴,聊会,听会,几天不见,还感觉少了点什么。”

  尽管麒麟湾公园旁的南川河早已披上了一件厚厚的“冬装”,但麒麟湾公园里的一处泉眼,咕嘟咕嘟,两三个孩童手里攥着小鱼网,正在寻觅春天的礼物……(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