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政协委员李晓林:建议建设国家级应急救援指挥系统

2015年03月10日 17:2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3月10日,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举行小组会议,围绕《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进行学习讨论。中新社发 张浪 摄  

  中新社北京3月10日电 (记者 王曦)全国政协委员、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李晓林建议,从国家层面建设中国第一套从全国到地方、从政府到民间救援救灾统一标准的指挥平台和系统,实现提升国家整体形象、增强救援力度、减轻灾害损失、合理调配资源等目标。

  10日,李晓林在委员驻地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他表示,作出上述建议的原因主要基于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其中仅2014年各类自然灾害就造成全国近2.5亿人次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3373.8亿元人民币。

  李晓林指出,目前中国救灾救援的科学性、专业性、系统性和及时性等方面尚待提高,救灾救援效果和效率亟需提升。他说:“如果形成政府领导、民政主管、部门配合、群众参与、上下联运、运转高效的全天候、全实时、全方位的应急救援指挥体系,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自然灾害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李晓林告诉记者,通过历次赈灾,他发现由于缺乏国家级跨部门联合应急救援指挥系统,自然灾害来临后,应急救援指挥调度各自为战、救援救灾力量流向不均衡,及部分受灾群众得不到及时救助等问题依然严重。

  “建设国家级跨部门联合应急救援指挥系统平台刻不容缓。”李晓林说,当前救灾救援存在的问题,一是灾区信息不对称,导致赈灾物资流向不均衡,二是政府专业救援队伍力量主要集中在受灾核心区域,而民间救援力量和志愿者由于缺乏综合指挥导致救援现场混乱,三是救援指挥的现代化、科技化迫在眉睫。

  李晓林建议,由财政拨出专款,以民政部为指导单位,由全国性公募基金会为主要发起单位,联合国内有经验的各类社会救援机构,建设国内第一套整合GIS(地理信息系统)等多种现代高新技术的综合应急救援指挥系统。

  “该系统应该能形成从国务院到各部委,以及省、市、县、乡、镇、村等不同权限的指挥调度机构和机制,努力形成‘政府领导、民政主管、部门配合、群众参与、上下联运、运转高效’的应急指挥管理机制。”李晓林认为,这样一来有望避免部门之间、任务分工之间衔接不够紧密和救援效率低下等问题的发生。

  在他的设想中,这个系统平台应运用GIS、云计算、大数据、北斗卫星通讯技术、互联网移动终端应用,从而将系统平台融合政府救灾序列,充分整合民间救援综合资源,构建政府救灾体系的联合体。(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