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挂失”的身份证仍可用于乘火车等 黑市上有交易

2015年03月17日 07:59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

  核心阅读

  当你遗失并补办了身份证,你是否想到被别人捡到的旧证可能还可以使用?目前使用的二代身份证在技术上并未实现对挂失证件“消磁”,挂失后仍可读取信息。那么,如何降低仍可使用的旧证给自己带来的风险呢?公安部门是否可以从技术上堵住这一漏洞呢?

  在北京工作的小朱近日从苏州乘高铁返京。在自动售票机上取票、上车前实名验证,她用身份证一刷就能通过。不过她使用的是旧身份证。小朱几年前办新身份证时,没有将旧证上交。这张旧证,多年来她用于乘火车、坐飞机、逛博物馆等场合,畅通无阻。

  “这就意味着办新证之后,旧证并没有失效。如果身份证遗失了,被别人用了就很不安全了。”小朱说。

  挂失的旧证仍可使用,一人多证频现

  身份证如果丢失,居民应去公安机关办理新证,但由于目前使用的二代身份证在技术上并未实现对挂失证件“消磁”,因此,在补办新身份证后,原来的身份证也都可以正常使用。

  这是否会对失主的生活造成影响?昆明市五华区公安分局某派出所户籍民警李晶告诉记者:“由于机票和火车票近年来采取了实名购买的举措,机票和火车票票务售卖部门的审查机制相对严格,所以由于失窃而导致的票务方面的损失很少。”

  不过李晶坦言,网吧等地对证件管理就要松得多,不少不满18周岁的青少年随便拿一张身份证就可以上网,工作人员一般也不会仔细查看是否是本人持有。

  乌鲁木齐市公安局高新技术开发区分局人口大队负责户证业务的工作人员王文群告诉记者,目前在身份证交易黑市上,每张身份证能卖到200多元。部分不法分子借由虚假身份信息去银行开卡掩盖黑色收入,甚至通过他人信息办理银行卡进行金融诈骗等。王文群说,部分吸毒、卖淫等违法犯罪分子也会冒用他人身份证,因为根据有无前科,公安机关对此类违法犯罪有不同的处罚力度。若被冒用进行违法犯罪行为,本人还有可能被追究法律责任。

  那么,如何降低遗失身份证带来的风险呢?王文群建议市民登报声明,一旦出现法律纠纷,此声明可以证明自己没有过错,借此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市民也可以到属地派出所登记,并领取报警回执单,但这在2013年1月1日之后都不再是强制措施,仅凭市民自愿。

  针对此现状,公安部相关负责人多次强调,相关单位办理业务时,要主动进行人、证合一的核实。

  过期后仍可读取数据,有效期仅凭肉眼甄别

  今年1月起,首批10年有效期的二代身份证将陆续到期。2015年,仅北京就约有92.4万居民持有的10年有效期居民身份证将陆续到达使用期限。近日,记者走访发现,不少居民已到派出所换发新的二代身份证。

  据李晶介绍,到期后身份证信息仍然可以通过读卡器读出相关数据,但如果不及时更换,身份证在银行开户、签订合同过程中将不再有效。但是否过期仅凭肉眼甄别,尚无法自动识别。不少地区要求上交原证才能换发新证,该所为了便利群众,采取换证不收原证,只对原证剪角作废的方式处理。“这样原证芯片将被破坏,不能再刷卡使用;如果居民需要出示此前办理某些业务的身份证明时,也有据可查。”李晶说。

  不过各地对换发新证后是否需要上交原证、原件如何处理的执行并不一致。一些大学生因升学迁移户口而办理了新身份证,而原籍的身份证仍然保留在自己手中。

  增加指纹信息可提高安全性

  《居民身份证法》规定,从2012年1月1日起,公民申请领取、换领、补领居民身份证,应当登记指纹信息。

  虽然新的二代身份证在外观上和旧版一模一样,但芯片中增加了指纹信息。“我又没犯事,干吗要录入指纹?” 部分群众对办理身份证时录入指纹有所疑虑。

  王文群说,更换二代身份证时录入指纹,是为了提高识别度,公安机关可根据指纹确定是否为本人,防止外表相似的人冒用时,仅凭照片判断发生失误。

  不过目前还处于指纹库的积累过程,只能作为公安机关的甄别依据,“比如流浪人员和醉酒人员,指纹识别将为识别这类人员的身份节省更多时间。”目前,市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身份证还很少体验到指纹的作用。

  但这样的应用也并不遥远,李晶表示,如果相关票务系统也接入了指纹识别信息,带指纹识别功能的二代身份证可以为机票、火车票等票务购买和办理带来便捷,今后有望刷指纹即可实现检票。实际上,广东省、北京市等已实现居民办理电子港澳通行证时录入指纹后,即可刷指纹过关进入港澳。

  但增加指纹信息并不能完全解决身份证无法彻底“挂失”所带来的安全隐患。身份证安全性的提高,还任重而道远。记者 杨文明 李亚楠 张 洋

【编辑:王永吉】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