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服刑犯“有钱不缴”被拒减刑

2015年04月10日 03:19 来源:京华时报  参与互动()

    因诈骗被判刑的潘某,监狱认为其服刑期间积极改造,应减刑。但一中院昨天在清河法庭开庭审理后认为,潘某在狱内消费账户有余额,属于有部分履行能力而不履行财产刑,因此裁定不予减刑。一中院昨天通报称,通过审查狱内高消费等,三年来共执行财产刑5960余万。

    案情

    账上有余额未予减刑

    昨天上午,一中院在清河法庭开庭审理潘某减刑案。今年54岁的潘某,北京人。2007年12月至2008年7月,潘某先后以帮助炒股、补交社保金、帮助购房、帮助换购首饰等手段,骗取付某等3人共计18.5万余元,潘某声称这些钱被他全部购买了彩票。2010年,法院以诈骗罪判处潘某有期徒刑8年,罚金2万元,并追缴18.5万元发还被害人。

    此前的服刑期间,潘某已经分别两次减刑,共减刑22个月,刑期至今年9月30日。

    今年2月11日,潘某服刑的潮白监狱再次提出减刑建议,认为他能认罪悔罪,积极改造,去年还曾获得监狱表扬奖励,应再次减刑两个月。检方则认为,潘某未履行判决的罚金刑和追缴发还款项,但其消费卡上有1.59万余元,其属于有部分履行能力而不履行财产刑,因此不应减刑。

    潘某称,他并不清楚财产刑在哪里缴纳,以为从监狱就可以划走,所以存到卡里面。潘某认为自己一直在积极履行财产刑,他监狱卡上曾有2万多元,但一直没缴成,现在卡上还有一万多元。

    法庭审理后认为,潘某有钱不还,在狱内有高消费的行为,应视为不具有认罪悔罪表现,不具备法定减刑条件,因此裁判不予减刑。

    法官释案

    判决属综合考虑结果

    法院方面指出,按照法律规定,罪犯在服刑期间,如果认罪悔罪、遵守法律和监规、积极参加学习、努力完成劳动任务等,可视为有悔改表现,可以减刑,而积极履行财产判项的也可视为有认罪悔罪表现。但并不是说缴了罚金就可减刑,还是要看其他方面的表现,否则不予减刑,这是为了杜绝花钱买减刑情形的出现。而对于其他方面劳改表现尚可,但有履行能力而不履行财产判项的也不予减刑,因为此情形属不具有认罪悔罪表现。

    法院同时指出,潘某的犯罪履历显示出其主观恶性较深,此次诈骗的犯罪情节可谓恶劣。其在服刑中不考虑被害人的感受,在狱内高消费,如果法院奖励其减刑,定会背离被害人和社会大众的意愿。因此,法院审判减刑假释案件,既要考察罪犯劳改表现,同时还要综合考虑罪犯原罪情节。

    中院发布

    3年促使履行财产刑5960余万元

    昨天,一中院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该院规范减刑、假释罪犯涉及财产判项的审查原则、裁判标准,以及促进减刑、假释审理司法公开的主要举措。

    据一中院院长陆伟敏介绍,2011年,一中院在全市范围内首次对减刑、假释案件进行公开开庭审理。

    从2012年至2014年的3年期间,一中院共促使服刑罪犯履行财产判项共计5960余万元。

    据陆伟敏介绍,一中院在审理减刑、假释案件的过程中,在对罪犯的改造表现进行全面、细致考核的基础上,把财产判项履行情况作为衡量罪犯认罪悔罪表现的重要因素之一,充分考量个案的具体情况,最终确定裁决结果,确保减刑、假释案件的公正审理。

    据一中院审判监督庭庭长徐庆斌介绍,在罪犯符合减刑的其他条件下,一中院确立了罪犯财产刑执行、附带民事赔偿履行情况与减刑幅度相关联的机制,即根据罪犯执行数额与财产给付总额之间的比例,确定其获得减刑幅度。他举了一个例子:两名同样因犯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6年、罚金5万元的罪犯,在其他减刑条件均基本相同的情形下,缴纳罚金4万元的罪犯要比缴纳2万元的罪犯从宽减刑一至两个月。但他强调说,这样计算出的减刑幅度并不是最终结果,只是决定减刑幅度的一个方面,尚需综合罪犯的原判刑罚、实际改造情况进行判断,以确定最终的减刑幅度。

    徐庆斌也指出,罪犯对裁判判处的罚金、没收财产,以及对被害人及家属赔偿义务等判项的履行情况,是考量罪犯认罪悔罪表现的重要因素。如果考量不够,就会使罪犯及其家属自动履行财产判项的积极性不高,有些罪犯有能力履行而不履行,没有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这种情况的出现不利于罪犯的改造,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刑事案件财产判项的执行难度。但徐庆斌也表示,如果罪犯确实无执行、履行能力,应当提交书面证明材料。

【编辑:陈海峰】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