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邛崃石塔塔顶三石相连打不开 舍利存在成悬念

2015年04月10日 10:30 来源:成都商报  参与互动()

  碑文记载

  “上塔顶宝珠头舍利佛牙等”“佛牙一座并银合子铁铃四个在大悲院石塔顶内永镇宝塔”

  结构严密

  “宝珠头内榫卯结构相嵌严丝合缝,3块石头设置了锁扣,无法轻易打开,而且开塔肯定会损伤塔的结构。”据邛崃市文物部门介绍,出于保护国保单位的目的,省市文物专家建议不打开佛塔。”

  因为晒出宋代石塔的照片,网友“坤哥951”的微博火了一阵,邛崃高何镇石塔寺石塔,本来就因下层双重须弥座的独特塔基,成为全国仅存的两座石塔之一,这一次,又因为塔顶碑文记载“塔顶宝珠头舍利……”引发了无数猜想。塔顶真的存放了舍利?

  昨日,成都商报记者从邛崃文物部门了解到,因为宋代工匠建造此塔构造奇特,宝珠头与塔顶之间还有多重结构,被十字锁扣牢牢锁住,想要“简单粗暴”地打开塔顶一探究竟还不太现实。不过4月13日,邛崃市将邀请国内知名佛教界、佛学界、考古界、旅游界专家齐聚高何石塔寺,现场考察石塔寺文物资源,听取舍利记事碑发现情况,开展舍利文化研讨。

  石塔

  800多年前建 塔身挺拔雕刻精美

  石塔位于邛崃城西南45公里高何镇高兴村石塔寺。2014年12月,邛崃市在维修塔寺石塔的过程中,在塔顶发现一石函,在塔顶内发现一圆形石函,内放置有一记事碑和一铜制构件(佛像背光),记事碑正反两面镌刻文字详细记载了石塔建造年代和建造原因等内容。然而,因为构造精巧,塔顶连接处无法打开。

  网友“坤哥951”其实就是当时石塔的维修人员,爬到塔顶,他发现碑文上有“上塔顶宝珠头舍利佛牙等”、“佛牙一座并银合子铁铃四个在大悲院石塔顶内永镇宝塔”的描述。“莫非真有舍利子藏在里面?”

  相传,南宋乾道四年戊子(1168年),一个名叫“安静”的僧人云游至此,观察到山中有地火涌动,他觉得这是有妖气作祟,便两次申奏朝廷,想在这里建立寺庙和修筑佛塔。最后得到了皇帝御批准奏。

  1169年,石塔始建,历时3年竣工。塔名“释迦如来真身宝塔”,寺名“大悲院”。邛崃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这座塔是十三级密檐塔,第一层塔檐上出密檐十二级,每层塔身四面各刻拱形佛龛三个,内刻高浮雕坐佛1尊,共计144尊。塔身刻《大悲咒》、《观音经》、《地藏本愿经》三卷。塔身处形呈“梭柱”状,极显挺拔。须弥座四方刻花卉图案,极其精美。

  碑文

  石碑有文记载 宝珠头内或藏舍利

  石塔上的石碑背面文字记载邛崃火井南宋时期为“大宋国西蜀郡益州路邛州”所辖,大悲院僧安静建造石塔,在塔身刻有地藏本愿经、大悲神咒经、观音经。“塔顶、宝珠头舍利佛牙等砌造石塔”,塔铭为“释迦如来真身宝塔”。

  舍利塔,是存放佛祖释迦牟尼或后世高僧舍利子的塔,根据相关文献记载佛牙舍利是佛祖释迦牟尼佛入灭后,在火化后形成的牙齿舍利,相传传世的有两颗,一颗是在斯里兰卡,另一颗在北京灵光寺佛牙舍利塔中供奉。由此推断塔内所供奉的舍利应为影骨舍利即替代品,但按照佛经应按照真品一样膜拜。如果石塔寺石塔真存放了舍利,那么无疑让这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身价倍增。

  舍利

  设有锁扣难开 为保文物暂不开塔

  “石塔在高大的两重须弥座上砌附阶围廊,本来像这样造型奇特的塔,在国内保存下来的只有两个。”据邛崃文物局负责人介绍,这样的塔一个是砖塔,在安徽歙县,一个就是邛崃石塔了。也正是因为地处偏远的大西南深山,这座石塔才会历经800多年还依然完整。

  由于塔的造型独特、石刻精美,有明确的寺塔关系、修建原因、经过记载,还有确切年代可考。对于研究我国古塔的历史与构造艺术,是不可多得的实物。

  “宝珠头内榫卯结构相嵌严丝合缝,3块石头设置了锁扣,无法轻易打开,而且开塔肯定会损伤塔的结构。”据邛崃市文物部门介绍,目前,若需进一步探明,须经省、成都市文物部门组织相关专家论证评估后,确定是否开塔探明迎奉。

  4月13日邛崃市也将在高何石塔寺举行邛崃南宋石塔舍利发现研讨会,商量下一步的保护研究工作。邛崃市文物部门负责人说“从碑文上的记载是可以推断出上面有舍利的,出于保护国保单位的目的,省市文物专家建议不打开佛塔。”成都商报记者 宦小淮

  同步播报

  下关子遗址考古取得新发现

  为探寻蜀文化源头迈进一步

  李白在《蜀道难》描写的古蜀国与世隔绝,然而最新考古证实,从新石器时代这里就和外面的世界联系紧密。在阿坝茂县下关子遗址,大量新石器时代遗存的出土证明,这里的新石器时代遗存是从岷江上游新石器文化发展而来,为探寻成都平原蜀文化的源头迈出了重要一步。

  2014年10月到2015年2月,文物部门对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清理新石器、汉代和明代墓葬66座,灰坑25座、房址1座;出土铜、铁、陶、石、骨等各类器物500余件(套),“半两”“五铢”“货泉”等铜钱1000余枚。

  “这里的新石器时代遗存应该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据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负责此次考古的专家辛中华介绍。一处灰坑葬让考古专家激动不已,因为这和该区域以往的安葬方式不同。由于这种安葬方式在北方也发现过,并且和北方仰韶文化还有一定相似性,因此不排除这种观念可能是从北方传过来。辛中华告诉记者,下关子遗址处于涪江流域,与岷江流域隔着一道土地岭。“这里的新石器时代遗存是承接岷江上游新石器文化发展而来,对研究岷江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发展与向外传播无疑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这次,首次在岷江上游和涪江流域及周边地区发现汉代石室墓。“从规模、形式和构造来看,明显受到了汉文化的影响,和当地原本的风格迥异。”辛中华介绍,墓主人疑是汉朝中央政府派驻当地的管理者。此外,还发掘了大量汉代石棺葬。这一重大发现,将刷新岷江流域石棺葬的年代,至少可以把石棺葬的年代推到东汉甚至蜀汉。记者 宦小淮

【编辑:孙静波】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