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西藏夏尔巴灾民: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

2015年05月08日 19:5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为了避免西藏日喀则樟木镇受灾民众受到次生灾害的再次伤害,4月29日,救援队伍开展对樟木镇当地受灾民众进行转移。截止29日晚10时许,约3500名受灾民众全部得到有序转移。30日,灾后的樟木镇犹如一座空城。图为尼泊尔立宾口岸。蔡志坚 摄  

  中新社拉孜5月8日电 题:西藏夏尔巴灾民: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

  中新社记者 贡桑拉姆

  “地震来得很突然,我们能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西藏日喀则市樟木镇立新村的夏尔巴妇女彬吉,坐在写有“救灾”两个大字的蓝色帐篷前,不时安慰着身边同村老乡。

  “4·25”尼泊尔8.1级强震波及中国西藏多地,日喀则市樟木镇的樟木村、立新村、帮村和雪布岗村损毁严重,彬吉生活了15年之久的故乡立新村在此次强震中房屋倒塌、次生灾害危机重重。随后,这里的民众被转移到日喀则市拉孜县和桑珠孜区临时安置点。

  立新村是西藏聂拉木县樟木镇的一个小村落,是西藏夏尔巴人的主要居住地之一。夏尔巴人,藏语意为“东方人”,是尼泊尔和印度的山地民族,现有4万余人,他们主要居住在尼泊尔境内,生活在中国西藏境内的约有1200人。

  彬吉说,她至今难以忘记地震当天的经历,突如其来的地震转眼间把村里的老房子震塌了,家也变成了废墟,到处都是匆匆逃命的身影,从来没有过这样的恐惧感。“现在生活在安置点,大家有说有笑,都很安全、踏实。”

  “地震发生以后,我们上也上不去,下也下不去,恨不得长个翅膀飞出去。”地震使四面环山的立新村成为“孤岛”,逃生的路被阻断。灾民达瓦说,地震后信号断了,路也没有了,不断的余震令人无法入睡,一闭眼就能听到石头滚下的声音。

  丹增拉姆是樟木村的尼籍夏尔巴人,她与藏族汉子大嘎米婚后养育一双儿女。4月25日,百年一遇的强震打破了丹增拉姆一家往日宁静的生活,他们和同村的父老乡亲匆匆乘车,转移至日喀则市桑珠孜区,180号救灾帐篷成为他们临时安身之家。

  记者掀开门帘走进丹增拉姆一家居住的救灾帐篷,这里电灯、电视、床、被褥等已配备齐全,几箱饮用水、方便面也整齐摆放在帐篷内,同时还配有灭火器。

  得知记者的来意后,略显疲惫的丹增拉姆起身并以微笑迎客。她告诉记者,虽然这突如其来的地震,使她们不得不放下一切背井离乡,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但是他们在这里的吃、住、饮、衣等都有专人安排,还有医护人员巡诊、义诊,问寒问暖。

  丹增拉姆说,被困在樟木镇的时候就相信会有救援队来营救他们。如今在安置点不缺吃,不缺穿,需要的生活物资可以免费领取。“现在只希望早日重建家园,回到家乡之前的生活。”

  “没有强大的国家,我们可能都死在灾区。”今年72岁高龄的夏尔巴老人顿珠告诉记者,他被转移至日喀则市后接受了医院的免费检查,现在身体无大碍。

  在桑珠孜区安置点有一排排的救灾帐篷,每排帐篷间铺上了地砖,自来水通到了灾民的帐篷门口。午后的阳光下,有的妇女在水龙头下洗衣服,有的围坐在帐篷前晒太阳、闲聊。

  大撤离前,顿珠老人心里想的是“即便震死也要守在家”。现在,顿珠老人劝导着坐在他身旁的年轻人:“既来之则安之”。

  据官方统计,目前,西藏在日喀则市桑珠孜区安置点已搭建帐篷847顶,安置灾民958人,其中尼籍24人;拉孜县安置点搭建帐篷900顶,安置灾民923人。(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