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男子患精神分裂症20年 曾一拳打断父亲肋骨

2015年05月22日 08:46 来源:钱江晚报  参与互动()

你的私人名医会所

  “打人者有精神病史。”

  这句话我们总会不时在新闻上看到,每隔一段时间发生的无故施暴事件中,打人者有不少都存在着精神病病史的情况。

  而这句话对于受害者来说,意味着心酸和无奈,对于病人家人,还有更沉重的内容。

  大量临床研究资料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在一生中能真正达到康复的只有16%,近九成的病人在两年内就会复发,在数字背后,是精神病人康复工作缺乏针对性的现状。

  要避免这类的恶性事件,让更多的患者回归到正常社会,不是光靠他们自己吃药治疗就能解决的,病因也不仅仅在病人身上。

  20岁就犯病

  20多年没治好

  每个月,42岁的安徽人胡先生都会赶到杭州,到市第七人民医院做一次复查。

  不到1米7的个头,中等偏瘦的身材,胡先生不管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人群中不起眼的一个普通人。

  很少有人知道,他已经有20多年的精神分裂症病史了,他的住院次数超过了20次,为了治疗他的病,这个不富裕的家庭已经花费了几十万元,也因为是这个病,他没有谈过恋爱,没有工作,和越来越年迈的父母生活在一起。

  症状是从他20岁那年开始的,“精神分裂症的高发期,就是差不多这个年纪的年轻人。”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副院长、杭州市精神障碍康复诊疗中心主任施剑飞说。

  那时候的胡先生还是小胡,他是家中的独子,父母文化程度不高,在家乡开着小店。他的父亲对他的要求特别严苛,母亲则常在他面前唠叨。

  从小到大,小胡就生长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学习只能靠自己,考得不好也不敢回家和父母说,否则就是一顿骂和唠叨。”

  直到20岁这年,在一次学校考试结束之后,没取得理想成绩的小胡回到家里,父母依旧没摆出好脸色给他看,这一次成为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你们这样对我,到底是不是我的亲生父母?”小胡脱口而出。

  自从说出这句话,这个念头就没有再消失过,“晚上睡觉的时候睡不着,感觉有声音在我耳边说话。”持续了一周之后,小胡撑不下去了。

  这是很明显的精神分裂症状,当地医院也很快做出了判断,小胡开始按医嘱服药,“一开始的效果还可以。”那个声音很少再出现了。

  不过药物只是缓解症状,有些因素并没有改变。

  脾气上来控制不住

  一拳打断了父亲肋骨

  小胡第三次犯病之后,他的母亲每天在家里哀叹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们家完了,我的儿子完了。”他的父亲开始酗酒。

  小胡的爸妈并不是不爱他,每次儿子发病,他们比任何人都要着急,到处打听更好的医院、更好的医生,每次都带他看病、陪他住院,家里的小店也是开开停停。小胡的症状总是在好了一段时间之后继续复发,这个家庭似乎陷入死循环,每年都要住一次院的经历,让一家三口很少再出现笑脸。

  在这样的反复中,小胡慢慢变成大胡。“我现在不敢回家住了。”胡先生说,他和父母最严重的一次冲突时,他一拳打断了父亲的肋骨,“事后特别后悔,但是气上来了当时就没忍住。”

  精神伤害加上身体疼痛,这家人承受了20多年。

  去年3月份,胡先生一家人到了杭州市七院看病,主治医生就是施剑飞,“当时他的家庭功能、社交功能、学习功能、认知功能都受损了。”施剑飞说,胡先生说话时眼睛都不太看着他,“因为常年不和别人交流,整天就在生父母的气。”

  最突出的还是认知功能问题,“没有情绪的时候,知道父母对他还是照顾的,情绪上来的时候,不会站在父母的角度思考。”施剑飞说,20多年里花了几十万元、住院20多次的经历,在胡先生脾气上来的时候根本不值一提。

  家庭模式的改变

  比病人吃药更重要

  “我们既要保障幻觉妄想病情的控制,还要重塑建立社交、劳动、家庭功能。”施剑飞说,对于这样的精神病患者,仅仅对他本人用药、治疗是不够的,“我们让他60多岁的父母也到医院里来。”

  施剑飞还让这家人请来了胡先生的堂弟,“他的堂弟是这个家族里最有文化的人,社会上也有一定影响力,堂弟说的话,他的父母也相对容易接受。”施剑飞请这位堂弟帮忙,一起参与治疗,对胡先生的认知进行矫正。

  “他母亲的唉声叹气、父亲的喝酒,都要改,也是综合治疗的一部分。”施剑飞说,否则不要说他适应社会,连家庭环境都没法适应。

  这样的综合管理型的治疗果然开始有成效,现在的胡先生开始掌管家庭的小店经营,每天都要和客户、供应商打交道,一个人操心起店面的方方面面,这个小老板当得有模有样,“他现在来复查,也会看着我们的眼睛说话了。”施剑飞说,“每次来的时候,都会和我说每个月有多少业务量,会告诉我这次穿了新衣服过来。”看得出,自信也逐渐恢复了。

  对于这些病人来说,针对性的治疗、个体化的康复训练以及家庭成员必要的改变可能是让他们回归正常的更好方式,“在我们医院,像这样的病人会转入精神障碍康复诊疗中心进行治疗。”施剑飞告诉钱江晚报记者,这样做,有望让更高比例的病人,拥有像正常人的生活与能力。

  记者 张苗 通讯员 徐康

【编辑:孙静波】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